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和谐文化”具有以下三重意蕴: 其一,在文化类型学意义上,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与根本价值取向的,是关于和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社会风尚等。和谐文化包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宽厚包容的处世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平和理性的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身心一体的健全心态等基本内容,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主旨,和谐文化反映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其二,在文化结构论意义上,和谐文化是以社会各种文化元素、文化形式的协调互动和有机统一为根本特征的,它彰显了文化的“生态”维度,是一种多元统一、兼融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文化。和谐文化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其三,在文化社会学意义上,和谐文化是就文化与经济、政治、人的发展的内在关联性而言的,是指在经济与政治基础之上形成的,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契合的,并能真正推进经济繁荣、政治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精神文化系统;和谐文化呈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愿景。
可见,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经历了战合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儿女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第二,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
民本思想确立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 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后,“重民爱民”成为历代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