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瓷器拍卖鉴定找上海保纳赵经理

名称:邢窑瓷器拍卖鉴定找上海保纳赵经理

供应商:上海保纳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3

地址:普陀区宁夏路301号绿地科创大厦10楼

手机:15221194336

联系人:赵勇强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59681286

更新时间:2013-10-30

发布者IP:111.85.66.148

详细说明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从出土文物看,隋代陶瓷工艺没有显著进步,发展到唐代,陶瓷工艺在制工的精巧和造型与上色的艺术水平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发展。五代历史虽然短暂,但新的政治中心出现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工艺美术也有发展。江南吴越地区相对安定,陶瓷工艺尤其是青瓷在当时引起普遍重视。从明朝起流行着五代时曾出现一种所谓“柴窑”青瓷之说法,后周世宗指定烧制瓷器的釉色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明代记载柴窑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古文献记载“柴窑”的名称来源于世宗柴荣,柴器之说尚无证论。

  越窑的青瓷和刑窑的白瓷是唐代陶瓷中两大代表体系,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发出夺目光彩。绚丽的唐三彩陶瓷更是工艺史上的奇葩。陆羽的《茶经》中对越窑青瓷与刑窑白瓷做过生动的对比品评,说越窑青瓷象冰象玉,刑窑白瓷象雪。有观点认为青瓷,中国瓷器的开始。“古镜破苔”、“嫩荷涵露”是形容刑窑的颜色和动人的光洁。唐代越窑青瓷的烧制成功,在于它对温度的控制,越窑青瓷三大进步还在于烧制原料“花石”的完美运用,以至陶瓷上色均匀、柔润。“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用来形容越窑青瓷鲜丽之颜色和光洁之动人。越窑流行的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及各类动物图案,还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体现出盛世唐朝的开创精神。

  白瓷的发展起步较迟,而刑窑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唐墓出土的白瓷碗,胎土白洁,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刑窑白瓷同样是瓷器中之上品。唐代白瓷除刑窑外其他产地之白瓷质地制工也较优良,江西州窑也是当时白瓷的中心。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是从汉代单色釉(绿)到北朝的黄釉绿色再到唐三彩。三彩釉陶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陶器,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在唐代釉瓷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种,俗称“唐三彩”。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变化达到富丽华美的装饰效果。色釉中蓝彩较罕见。唐三彩的烘造地点主要在长安及洛阳两地,唐三彩造型丰富多彩;有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动物偏,还有房屋用器的模型。

  邢窑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主要产地,在内邱县。1984年始终对内进行调查,发现古窑址二十八处,分为西关和中丰洞两大区,在窑址采集到大量标本,有白瓷、青瓷、黑瓷、酱瓷,同时也发现了三彩。这些三彩标本据分析是中晚期产品。发现的三彩胎质细腻,呈白色或淡红色,均素烧后施釉复烧而成。三彩釉的烧成温度低于素烧温度,复烧过程中不会再变形,损坏较少,故出土的带釉标本少,素烧残器多。釉质莹润,流动性很强,釉层可见极细的开片,器物按釉色有淡黄单色釉、深咖啡单色釉和三彩釉。三彩施赭黄、深绿、褐红、白等色,釉层凝厚,色调从淡到浓,融和绚丽,斑驳多彩。 出土的三彩器有三足罐、双耳罐、平底盘、弇口钵、杯等。另有人形灯和动物塑像,都造型生动,不像民间用器,可能是贡品。三彩杯和扬州唐代中期墓葬出土的造型完全一致,也可能属外销品。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器型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邢窑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