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明清时期罐器之一,其盖颇似将军的头盔,故而得名
。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之气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其器形体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常见品种为青花、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将军罐的器型出现于明末,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地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康熙五彩组合陈设花瓶由将军罐三件、花觚二件组成。将军罐体呈直口,长颈,溜肩,鼓腹,敛胫近底处略外撇。浅圆圈足内移,无釉涩胎光滑。圆鼓折沿形盖颇似将军的帽子,顶塑一蹲踞式雄狮钮,白釉莹润,玉质感强,狮形活泼,栩栩如生。一只为正面狮形,另二分别是左顾右盼的回首状狮形。造型轻盈而不失稳重,体态修长而颇具风雅。花觚造型仿自商周时期的青铜觚,觚口外撇呈大喇叭形。古朴端庄而厚实,颇具典雅的儒风。
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 6 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45 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6 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青花瓷器是青花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粗重厚实。最具代表性的青花颜色有两种,一种浓艳深沉,色泽深蓝;另一种含铁量较低,呈现幽雅青纯的色泽,多用于描绘花鸟。将军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敛,撇足;器形饱满,整体就像戴盔披甲的将军,稳重挺拔,威猛刚健,但缺少伞形盖。罐通体以青花缠枝莲装饰,胎体洁白,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
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尚往来之传统沿续几千年,陶冶了华夏古国万千巧夺天工的奇珍异宝。两千年以前,人们以青铜器为礼,上礼天地君主,下礼亲朋好友,青铜文明曾磅礴一时。然而,自陶瓷从泥火中诞生以来,青铜淡出,陶瓷,集天地之灵秀愈见精美,逐渐成为礼器的主流。礼送陶瓷,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宋五窑,元青花,明佛像等等等等,它们扥所承载的礼品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上海保纳艺术品交易有限公司紧跟时代潮流,整合于优化艺术品行业资源与服务,以领先同侪的经营理念、客户为至尊的服务宗旨,为全球的中国艺术收藏爱好者提供专业、优质、便捷的艺术品展览、销售与上拍服务。成功的举办了多次拍卖会,与业内的众多收藏人士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现2013大型高端艺术品拍卖会筹备工作正在进行。目前火热征集中,希望各位藏友积极参加征集活动。一方面也让更多人发掘出文物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自己的投资价值。制作图录亦已进入尾声阶段,欲拍的广大藏友请积极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