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鉴赏还需多看多摸 田黄石鉴定交易,田黄哪里好交易?
“自清乾隆,第一枚田黄玉玺出现后,田黄开始成为富贵的象征,加上田黄产自福州寿山,寓意福寿双全。”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帆向记者揭开了田黄自古以来的独特身份。扬子晚报与工艺美术大楼联合主办的福建寿山田黄石精品展上,田黄最为吸引目光,全场的王者——“荷塘笑语”更是放在最醒目处,1500万的价格标签,让人啧啧称奇。
记者了解到,五一小长假期间,来看展的市民达到了数千人,200多件展品,也有近一半找到了“婆家”,要看展的市民要抓紧时间了,精品展将于18日结束。其中,田黄作品,无论是摆件还是印章,最受大家关注。如今收藏界有一句话是,“一两田黄三两金”,田黄究竟有着怎样得天独厚的魅力?初涉者又该如何鉴定田黄?记者对王一帆进行了专访。
石秀天成
王一帆告诉记者,寿山石,产自福建省福州市北郊一个名叫寿山村的地方而得名。据地质研究,福建省在中生代(距今约2.3亿年到7000万年)发生过大量火山爆发,产生大面积火山岩,埋在溪水间。历经上亿年溪水的冲刷,以及它周边土壤中所含元素的侵袭,沧海桑田之后,寿山石就产生了,其按种类可分为田黄石、荔枝石、都成石、高山石、芙蓉石、大山石等。
早在宋代,寿山农民就在耕作之余采石不止,淘石的农民像淘金者一样,拿一个大筛子,将挖出来的泥土通过筛子过滤掉,剩下的石头中,有廉价的牛蛋石,也有十倍于黄金价格的田黄石。田黄“无根而璞,无脉可寻”,握在手中温润柔滑,并能焕发出灵光异彩,觉得很稀罕。这种石头黄澄澄的,且掘于农田,就给它起个吉利的名字“田黄石”。
万石之王
田黄石出自田坑,其质地温润,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是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品种,被收藏界称为“万石之王”。田黄在清代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到后来,“田黄石”的价格一再扶摇直上,以至“易金十倍”。到现在,平均价格达到了8000元/克,其中有些精品的价格超过了1万元/克。
寿山村产田黄的地方不过一平方公里大小,早在清朝时,田黄就已稀少难觅。
“挂皮”是“防伪标识”
田黄石的外形酷似鹅卵石,无一例外都以黄为主色调,但黄的深浅不一。色泽较浓的行家称之为“熟”,色泽较浅的称之为“淡”,有些外浓里淡的田黄石,则被说成是“没有熟透”。
田黄石的“肉”外面还有一层“挂皮”,挂皮的颜色与田黄石周围的土壤有很大关系:白沙层出的田黄多生白皮,黑泥土里的田黄就多是乌鸦皮或蛤蟆皮。
王一帆告诉记者,越是“熟”的田黄石,就越好。古人说,田黄石有三大特征:皮、格、萝卜丝纹。而现在,有“挂皮”的田黄石往往就成为这块石头的一个“防伪标识”,价格也更高。
田黄石在雕刻时多是依石而刻,尽量不减少田黄石的分量。“要知道,现在田黄石原石,一克都要上万呢!由于现在纯正的田黄石越来越少,以往人们认为一两(这里的两是“小两”,合为37.5g)即可成材,而如今,人们普遍认为25g以上的田黄石即为成材。”王一帆表示,这就证明田黄越来越少。
田黄石如婴儿皮肤般细滑
玉,很温润;似玉非玉的芙蓉石摸起来像蜡;都城坑石摸起来很坚硬。而田黄石,闭上眼,轻轻摩挲,感觉就像在触碰婴儿的皮肤,“很像一句广告语,但却是就是这样的”,王一帆说,手感,是鉴别田黄石的重要方法之一。鉴别田黄石,还可以看它的成色、通灵度、质地、形状等,成色越浓、通灵度越透、质地越温润细腻、形状越饱满的田黄石,就越好。
也有人根据萝卜丝纹来鉴别田黄石,但王一帆透露说,萝卜丝纹越细越好,但如果对田黄石了解不多,光从萝卜丝纹的有无来鉴别田黄石,就很有可能会和最上品的田黄冻石失之交臂。田黄冻石通体明透,润泽无比,萝卜丝纹细微得几乎看不见,但却是田黄石中的最上乘之作。
王一帆还介绍说,最初期的赝品田黄石,手法粗劣,直接用树脂和湿粉调了之后抹在石头上,这种方法假冒的田黄石挂皮以黑皮和白皮居多。
晚些时候,就有了用外省的糙石来假冒的。这种糙石本身颜色有点浅浅的黄,石头中有不规则管状物,很容易让人误认成田黄石中的萝卜丝纹。它摸起来又涩又干。
江苏华缘艺祯拍卖有限公司
JiangSu HuaYuanYiZhen Art Investment Co.,Ltd
公司主营古玩鉴定,古玩拍卖,展览展销,私下交易。
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名币。
请登录江苏工商局官网查询,规模为江苏最大古玩艺术品交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