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學習管理
現代經營管理,作爲壹種理論、壹種技術、壹種方法,它是可以學習,可以交流,可以吸取的。但是,經營管理作爲壹種文化、壹種精神、壹種風格,卻只能深深打上各民族的文化烙印。對此,日本的企業家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日本是屬于“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對于儒家治國之道的應用,是由來已久的。明治維新以後,爲適應日本工業化的需要,被稱爲“日本近代企業之父”的澀澤榮壹倡導了“經濟道德合壹說”。這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不容忽視的因素。日本現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指出:“日本企業家只要稍有水准的,無不熟讀《論語》,孔子的教誨給他們的激勵影響至巨,實例多得不勝枚舉。”據初步統計,自澀澤榮壹之後,從現代經營管理的角度解說《論語》的專著在日本就出版數10部,其中伊藤肇著的《東方人的經營智慧》壹書影響甚廣,此書列舉了日本企業家如何把中國儒家經典中有關“管理國家、百官、人民的要谛”奉爲圭臬,套入“如何管理企業、幹部、員工”的事實,並加以分析和說明。綜上所述,日本對儒家管理思想的研究,著眼于適應現實的需要,各取所需,爲我所用,實用性強。對于日本熱衷于把儒家倫理思想成功地應用到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怎能不吸取祖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即博大精深的儒家倫理思想,去搞好我們的企業經營管理呢?在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華人企業家活動在世界各地,面對的是具有各種文化背景因而體現不同管理風格的對手。華商若想在世界商潮中壹展身手,傲視同侪,除了掌握西方的經營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之外,也必須擁有自己的“秘密武器”,形成華商即“現代儒商”的管理精神。
衆所周知,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義禮智信”,對此,我們必須從現代經營管理的角度去诠解,就會發現“仁義禮智信”不僅是倫理之道,而且也是經營管理之道。
在全球經濟壹體化的今天,企業怎樣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如何在市場上贏得公衆的信賴和贊譽,以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這固然需要從許多方面加以努力,但不容忽視的是,吸取儒家倫理思想之精華來搞好企業經營管理,則是贏得優勢、謀求發展,走向輝煌的關鍵壹招,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重視和關注!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現代企業不再是孤立的封閉體,而是壹個與社會各界公衆有著密切聯系的開放系統,企業的興衰存亡有賴于其在市場上的形象,那麽從廣義上來說,企業形象是企業倫理文化在與外界公衆交往中的表現,理想的企業形象應該是“仁義禮智信”統壹體,規範著企業行爲准則。
“失之毫厘,謬以千裏。”經商需嚴守倫理道德,這不僅是建設壹個有序社會的必要,也是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根本。
多年來人們忽視台灣、香港、東南亞華人創造的經濟奇迹中所蘊涵的文化意義,他們只注意研究造成這壹奇迹出現的行政、經濟原因,而導致這壹奇迹出現的文化因素和民族精神的作用卻被忽視了。許多人以爲東亞“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只不過因爲這些地區徹底地實行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産經營方式。這是十分簡單膚淺、似是而非的見解。其實,傳統文化創造了這種現代化模式,可以說儒家倫理思想在東亞地區廣爲流傳,影響極大。例如香港領帶大王、金利來集團主席曾憲梓先生發達了仍不忘祖國,多年來先後捐贈5.7億元支援內地建設。像這樣的事例舉不勝數。
如何把儒家倫理思想與企業經營管理有機結合起來,融爲壹體,古今中外不乏成功的例子。那麽他們的秘訣是什麽?其實,只要認真探究就會發現他們有壹個共同特點:都認爲“仁”是企業發展的保證,“義”是企業立足的根本,“禮”是企業生存的基礎,“智”是企業騰飛的關鍵,“信”是企業興旺的標志。正因如此,本文試圖從“現代儒商”的角度出發加以探索。
壹、以“仁”爲原則的經營管理思想
“仁”是儒學倫理哲學的中心範疇與最高道德准則,其本義是友愛、互助、同情之意。作爲現代企業,要想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和知名度,應樹立爲民、爲國,服務社會的企業理想,把仁愛之德施之于人民大衆,真誠、友好地對待別的企業或客戶,加強雙方的溝通、理解和聯系。當受到別的企業幫助後,應當銘記不忘,尋找機會給予報答;當別人有難之時,追求卓越的企業家則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幫其排憂解難。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廣大用戶的真情厚誼,建立牢不可破的關系,並會得到別人的鼎力支持和熱心關照,從而促進本企業的蓬勃發展。
近二十多年來,沿海地區在黨的改革開放的政策指導下,率先利用地緣優勢,大力吸引外商,興辦大批實業,從而使經濟迅速掘起,然而,壹批明智的企業家具有戰略眼光,發達了不忘支援“老邊窮少”地區的經濟發展,積極加入到“扶窮”行列之中去。例如TCL集團連續多年向貧困大學生捐款和爲貧困地區捐贈多所“希望小學”,2004年又捐款100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其中李東生總裁個人捐款20萬元。充分體現了這些優秀企業家富則兼善天下,是其仁。當然,這也是未來企業的發展趨勢,必將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推崇和認可。
二、以“義”爲特征的經營管理手段
“義”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規範之壹,指人的思想和行爲要符合壹定的標准。凡是功勳卓著、業績輝煌的企業家,都非常注重“義”在企業行爲中的作用和效果,把“義”視爲企業精神支柱的主要方面,既談賺錢又講友誼,既注重經濟效益,又重社會效益,對內對外都應有“江湖義壹樁”,是其義。在當今商海中,既要承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合乎人情的,又要注重這壹追求必須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准則。儒家並不壹概地反對利,它強調的是要先義後利、見利思義、以義求利,主張“君子之財、取之有道,”堅決反對的是重利輕義、見利忘義、不仁不義,甚至不擇手段的惟利是圖。在儒家看來,管理者的職責就是要正確處理好“義”與“利”的關系,確立“義利合壹”的辦企業方針,這才是企業制勝的策略。正如孔子所說:“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就是這個道理。現代企業經營者可以把“義以生利”的思想轉化成壹種經營理念,在管理企業的活動中,就是精神價值創造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制約物質價值的過程。這壹過程包括價值認識上的“見利思義”,行爲准則上的“取之有義”,實際效果上的“先義後利”,以及價值評判上的“義利合壹”。這是儒家倫理思想在管理活動中的表現形式和基本原則。
事實上,儒家的義利觀是用來調節社會集團與集團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利益的思想武器,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壹個領導者來說,必須要處理好這些關系:壹是企業與職工之間的義利關系;二是企業與別的企業之間的義利關系;三是企業與社會之間的義利關系。在處理上述關系時要堅持“義”與“利”相統壹的原則,以平等、互利、講信用爲基准,就定能實現企業的興旺發達。衆多華商在致力于發展自己的事業時,都注重對待“義”與“利”的關系,力求使之達到圓滿的統壹。
就企業來說,壹方面求利是正當的、必要的;另壹方面求利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現代企業家,必須使發展企業、謀求利潤的日常行爲,服從于國家興旺、民衆幸福的大局,懂得爲國效力,爲民造福,爲社會辦實事。經營者萬萬不可以“追求利潤”爲至高無上的目標,否則,企業就難在大衆中塑造良好的形象。當然,企業爲了生存,非有利潤不可。但是,太偏執于財利,到頭來心智被蒙蔽,終至被社會、大衆抛棄,可見“義”對規範企業行爲,提高企業形象攸關重要。作爲開明的企業家必能較早意識到這壹點,深知其意義之重大,並在這方面開展得卓有成效,因而湧現出壹批傑出的經營大師。
辦企業的目標在賺錢。但是除了賺錢外,它還需具備壹種社會的價值觀。“價值”與“價格”的不同,在于壹個是永恒的,壹個則是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動。壹個企業的成功,絕不僅僅是這個企業單獨的努力所造成的,而是社會各界所給予的幫助而帶來的,所以企業經營要有社會責任,時時爲社會大衆的利益著想,這才是企業永恒的“價值觀”,大凡是遠見卓識的企業家都深明這個道理,所領導的企業也遵循這壹“法則”,其事業則蓬勃發展。
三、以“禮”爲基礎的經營管理特色
“禮”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基本範疇,泛指各類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相對內在的道德感情和倫理思想的“仁”而言,“禮”是外在的倫理行爲與社會制度,它起到調節人際關系,達到社會和諧安甯的作用。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不懂得“禮”就不懂得協調人際關系的行爲規範,就不能立身處世,就不可能獲得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壹向有“禮儀之邦”盛譽,儒家十分重視“禮”在管理活動中的作用,並認爲“禮”是管理者修養的標准,治民的標志,治國的依據。“禮”是外在的道德規範,在現代文明經商的社會裏具有更廣闊而豐富的內涵。企業是處于社會中的有機體,它的組成成員是社會中的個人,必須遵循社會的壹些公共准則,這樣,才能成爲“禮儀之企業”。而作爲企業的經營者,應以“禮”來規範其行爲准則,這是管理企業的主要依據之壹。
竭誠爲公衆服務,對于市場經濟體制中的企業來說,尤爲重要。這是它生存的保障和發展的條件。因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企業只有竭誠爲公衆服務,采取以禮相待、賓至如歸和熱情周到的策略,盡力滿足顧客的需要,才能夠受到消費者的肯定和贊譽,才能增強新老用戶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客戶。由此才可維持企業的生存並逐步發展壯大。
“禮”不僅是壹種傳統的美德,也是企業茁壯成長的必然選擇!壹種富有人情味的經營觀,壹個獨到的爲消費者設想的見解,壹個溫情的微笑,無不展現出非凡的魅力。企業形象並不是空中樓閣,企業形象建立在員工的壹舉壹動,壹言壹行之上,員工代表企業,員工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企業的形象。禮貌待客、文明經商應是企業每位員工的責任,企業員工言談謙和可親,舉止端莊,儀表整潔,飽滿的精神風貌是政府消費者的“試金石”。“禮”是企業的無形財富,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企業都重視和禮的宣傳。
四、以“智”爲動力的經營管理韬略
“智”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概念,指的是聰明智慧的品德。在風谲雲詭、爾虞我詐、陷阱多多的商海中,要靠人才、靠超群的智慧和謀略方能克敵致勝,此乃“智”。當今世界競爭的焦點已從市場競爭轉移到人才的競爭,凡是發達的國家曆來都重視人力資源的投資,實際上是智力投資。目前,我們的企業在處于改革開放的洪流之中,爲了提高競爭能力,開創名牌事業,增強綜合實力,就必須發揮人才的作用。國家的振興、企業的發展,就是靠大批的人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使企業興旺發達的先決條件。尤其是迫切需要壹批能開拓創新、善經營管理的企業家和實幹家。馬克思認爲:人是社會生産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創造社會財富的基本力量。可見,在壹切資源中,人才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本,其價值是無法估計的。智力和人才是現代企業騰飛的動力源泉,是贏得勝利的銳利武器。
當今,我們正處于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中,重視人才資源的開發、加強人才資源的管理和科學合理地使用人才資源已是當務之急的首要任務,對此,我們的企業家應具有愛才之心、識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膽,以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大力營造壹種惜才、愛才、薦才和用才的良好風尚。只有重視人才,企業才有希望和前途。可以說人才是壹個國家興旺之寶,企業騰飛之本。正因如此重要,精明的企業家在選擇接班人時,往往更注重的是人的智慧、能力和品性,而非血緣關系,所謂“傳賢不傳子”也。
在企業管理中是需要高度智慧的。毛澤東說過:領導者的責任不外是用人和出主意兩類,不論是“用人”和“出主意”都需要智慧。所以,壹個優秀的企業領導深知“得才者昌,失才者亡”和“黃金累千,不如壹賢”的道理,把選人任賢和知人善任看成是企業管理者最主要的本事之壹,是衡量企業管理水平,經營成敗的重要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