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前史
唐青花
主词条:唐青花瓷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咱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保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保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保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保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经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开端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数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淡雅,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区域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装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保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他的均为花草纹。其间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画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联系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址(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首要供外销。
宋青花
主词条:宋青花瓷
唐青花经过草创期今后,并没有敏捷开展起来,而是走向了式微。到目前为止,咱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要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开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肯定编年北宋“和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
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斑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通明釉太薄的原因。浙江省自身就有着丰厚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大概即是运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连续联系。
元青花
主词条:元青花
老练的青花瓷呈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因为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进步,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削减。大都器物的胎体也因而厚重,外型扎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运用的青料包含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翠绿淡雅,有铁锈斑痕。在有些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状况。器型首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征。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色是构图饱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通有力;勾勒烘托则粗大健壮冷静。主题纹饰的体裁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前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很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强健而凶狠。辅佐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满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写相联系。[1-7]
关联连接:元青花瓷
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到达鼎盛又走向式微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开展的一个顶峰,以制造精巧著称;清康熙时以“彩色青花”使青花瓷开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今后因粉彩瓷的开展而逐步走向阑珊,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结尾无法连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造谨慎、精美;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适意性强。从明晚期开端,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1]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扫除有少数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有些有晕散表象。纹饰规划仍有元代多层装潢的遗风,体裁也改变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改变: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显着明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体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呈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狠强健。辅佐纹饰的满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呈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很少。[8-13]
关联连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技术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有些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特别是呈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交融。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曾经细腻细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比较,永乐的器型较轻浮、俊美,青花发色较淡雅、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写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严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种类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14-27]
关联连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因为政治动乱、天灾人祸等要素影响,致使了经济的阑珊。并且从正统初即屡次命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首要仍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有些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淡雅,与宣德器附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挨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宽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表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共同;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附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细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布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广大,像小树通常。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端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和平年造”、“和平”、“大下一年造”等;天顺有编年款、梵文款等。[28-32]
关联连接:明正统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顺青花瓷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曾经运用对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单个器物发色淡雅,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规划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略,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潢;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皎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略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首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乃至比成化更纤巧柔软。后期与正德器挨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画增多,龙纹纤细柔软,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对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挨近,气泡密布。深腹碗、带座器等盛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呈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表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单个用“造”字。[33-43]
关联连接: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刻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一样,早期的与正德器附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征的是运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盛行外,道教颜色的纹饰很多添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征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杰出显着。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法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共同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因为时刻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安稳、纯粹,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凶猛)。纹饰与嘉靖朝附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外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有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盛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规划繁密,主题不清;别的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技术。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呈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技术水平较前让步。[44-56]
关联连接:明嘉靖青花瓷、明隆庆青花瓷、明万历青花瓷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因为政治动乱,致使百业凋敝,陶瓷业也惨淡寂静。天启十九年今后朝廷即无命令造官窑器,因而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平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间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草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安稳。纹饰图画除传统体裁外,高士图特别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份额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征。胎质疏略。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57-61]
关联连接:明天启青花瓷、明崇祯青花瓷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刻不长,但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根底。顺治青花器首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器型较少,首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浮。但也有单个器物胎质细腻、细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淡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翠绿、有的青蓝。其间炉的青花发色多显翠绿,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爱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全国尽皆秋”等附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爱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烘托、线描相联系。绘画笔调随意,尽管比晚明时整齐,但仍未见康熙时的谨慎、详尽的风格。画面规划较饱满,特别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端呈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改变,但尚不老练。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并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