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明清两朝,中国出口西方的瓷器,至少有1.5亿件以上。然而,几百年间,外国人一直不清楚中国制作瓷器的材料和生产工艺。于是,一批批传教士、旅行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打探中国瓷器制作的秘密。
当时,瓷器在欧洲极受欢迎。比如,西班牙人坚信瓷器能唤醒亡灵,因此,在国王和王后去世时,产自中国景德镇的瓷器是必不可少的进口陪葬品。
为了得到瓷器,许多国王和贵族开始兴办实验室,摸索瓷器的配方。就连马可·波罗也试图利用一切机会,窥探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但他的了解很浅薄。
真正系统而全面地将中国制瓷技术传入欧洲的,是法国传教士昂科雷克莱,中文名“殷弘绪”。他出生在法国里昂的贵族家庭,应康熙皇帝的邀请,作为第一批法国耶稣会赴华传教士之一,被路易十四派到中国,殷弘绪得到了去江西传教的机会。
古陶瓷鉴赏研究专家往往把历朝历代的古陶瓷真品,出土瓷片作为比较鉴定古陶瓷的方法,为我国文博鉴定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老一辈的古陶瓷专家们用毕生的精力实践、探索、研究中国的古陶瓷,撰写了很多不朽的著作,这些著作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如今随着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采用高新技术精制的赝品也越来越多,这给传统的古陶瓷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科技鉴定在瓷器辨伪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天津佰力信艺术品鉴定有限公司创始人、瓷器收藏鉴赏家张云龙先生表示,用仪器鉴定瓷器的化学成分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古陶瓷的真品和仿品在胎、釉、彩的化学成分上是有区别的,并体现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及痕量元素等几个方面。一般说来含量千分之一以上者为常量元素;含量在千分之一以下,十万分之一以上者为微量元素;含量在十万分之一以下者为痕量元素。对于造假者来说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是无法配入的。绝大多数造假专业户在进行仿制时都力求在外观上做到和真品相似,但却无法在胎、釉、彩的化学组成上也做到与真品相似。”张云龙说,用成分分析的鉴定方法判断,真要造得连科学仪器都分不出来,其难度很大,或者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具有理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想把釉的化学成分和各个成分的比例在纳克(PPM)水平上仿到和真品相似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