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近年来古钱币收藏爱好者逐年增多,而因古钱币造假的成本很低,导致造假最为普遍。古钱币鉴定,是一门细致的学科,需要日常知识的积累,观察与思考,仔细比较。但人们可结合历代的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增加古钱币鉴定的常识,以免买到仿冒品。
古钱作伪的主要方法。首先是翻砂法。制造伪钱一般采用母钱翻铸的方法,极少有用钱范作伪的。古代铸钱,放入砂箱中的是整箱母钱,因此,砂模压力均匀,铸造出来的钱币厚薄一致。而作伪者一般仅选用一枚母钱或精样子钱,因此,翻铸出来的钱币厚薄因变形而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钱币文字的高低也会不同。其次是改刻法。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鎏铜进行改刻;一种是对原有钱文进行的改刻。后一种改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面文进行改刻;一是对背文的改刻。第三是嵌补法。嵌补法是钱币作伪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的嵌补法有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古代钱币常常会因错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较特殊的版别,例如合背,这种因铸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别比普通的钱币少见,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收藏品种。作伪者利用这点,或者将两枚钱币磨得很薄之后黏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少见的合背或合面。用这种方法造假钱币,无论从文字、还是从锈色等方面都很难观察出来,但轻轻地扔在台面上或地上,发出的声音与真正的合背等钱币相比较,就欠浑圆纯正。
根据铜色鉴定古钱币。古钱币的成分一般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获得,但这种破坏性试验对古钱鉴定来讲并无实际意义,所以古钱的铜色在鉴定上显得更为重要。
先秦圆钱的铜色深红,接近紫铜。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先秦钱币的另一特点是币身较薄,伪造者常掺入过量的铅以增加铜溶液的流动性,这种伪品铜色暗红,质软易变形。半两及五铢的铸期较长,铜色也深浅不一。凡传世久的“太和五铢”,铜质裸露,其色深红,且质地极为细腻,表面几乎找不到砂眼气孔。五代的“天德重宝”铜色微带青白。“天策符宝”传世品表面常有一层黑色的氧化层,内部铜质多呈水红。“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铜色微黄,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