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家族收藏对黄宾虹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和意义。首先,家族的艺术藏品成为他摹习传统的资源,又为他对古书画原迹长期接触和临摹提供了机会,并不断地加以观摩和悉心研究,艺术思想得到最初的启蒙,进而练就了扎实的笔墨功底,为其以后的创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其次,徽人的古书画收藏积累,则培养了黄氏重要的画学思想亲原迹而疏画谱。他极力反对当时流行的以临摹画谱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其个人书信中也经常提及。如在1940年初,黄宾虹致傅雷书信中说:“欧人收藏精美之物多属私家,而博物馆即使普通寻常,无足研究。”可见他喜欢能直接上手赏玩的,对于放在封闭柜里的作品就兴趣索然了。
家庭收藏形成了其早期古朴清逸、笔墨简淡的绘画风格。黄宾虹从小就临摹了大量家族收藏的藏品,在具备了一定的笔墨功底之后,他便融合百家,每“遇有卷轴,必须观移时,恋恋不忍去”,于是便“临之一再,摹之再三,至有会心始罢”,从而形成了早期清朗简淡的风格。可以说,这与其家族的收藏是直接相关的,亦说明他研习前人风格、临摹古人笔意的功夫深厚。且我们从他遗存的早年临摹画稿面貌中,也可以追寻出其早期学习古人绘画技巧、古人绘画法度的迹象。
黄宾虹从1907年赴上海,至1937年离开上海到北平。在上海30年的时间里,他主要职业是编辑,并以此为基础从事结社、经营、收藏、创作及史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黄氏实际上操控了古书画鉴别和流通业务。如民国初年,他与宣哲在老垃圾桥北附近,合办了一个古玩书画店,名叫“宙合斋”。收藏对于黄氏而言,除了上文提到的增加经济收入之外,亦是他理论研究的重要支柱。
1912这一年,黄宾虹与宣寓公积极创建并主持艺术学术社团贞社,接着又在广州成立了分社。这是一个爱好金石书画的学者、收藏家共同鉴赏研究古代书画名迹的团体,得到了众多收藏家的支持和拥护,在其周围凝聚了一大批收藏家兼鉴赏家。他们之间经常就收藏经验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从中不断提高理论修养与鉴赏水平。这些与鉴藏相关的活动开展,打开了黄氏人际交往的窗口。
香港拍卖市场也是一个乐土。香港拍卖市场那些好处不仅被内地拍卖企业所看重,同样也是亚洲乃至全球拍卖企业所看重,因此早在内地企业踏足香港前,此地已然是“烽烟四起”。其中为首的当属世界两大拍卖巨头蘇富比和佳士得。两家拍卖行在拍品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拍品来自全球,并拍往全球,而相同点则是拍卖亚洲艺术品,唯有的就是经营策略的不同,蘇富比更加追求拍品的最高价格。程寿康也曾表示:“在香港拍卖不能以量取胜,而要在大件上争夺。”拍品质量、背景挖掘和宣传推广上面投入更多,走精品路线,细化分类和追求历史性是蘇富比的一大特点。相对而言,佳士得则更追求市场的占有率,无论是拍品数量还是成交量都力争超过对方,在高端拍品的征集及推广宣传方面与蘇富比相比,略显欠缺。
著名艺术品评估专家、拍卖师刘新惠透露:“多年的约定俗成,香港的拍卖市场一直很稳定,基本是蘇富比和佳士得之间的竞争。香港本土拍卖公司因投入不够,都是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加之没有专业的拍卖人才,蘇富比和佳士得留有的市场空间又很小,所以香港本土拍卖公司一直没有发展,致使香港中端市场空白。”
这些过江龙纷纷地把香港的拍卖市场进行不同程度地“分割”,不仅盘活了整个香港市场,使其成为亚洲拍卖中心,而且也让更多的公司对于香港这块“肥肉”垂涎三尺。但是一个市场总有其发展的局限,当越来越多公司进入香港这个拍卖市场,不禁要问,这个市场的容量还有多少?
香港藏品征集范围:
中国书画:历代名人字画精品,岭南名人书画、海派画家及当代书画精品;
中国陶瓷:历代陶瓷精品,以元、明、清官窑为主,宋瓷为佳;
翡翠玉器:明清玉、高古玉、近现代玉器,要求玉质佳、雕工巧、皮色好为佳;
杂项精品:历代名家文房用品、紫砂、印章、牙雕、砚台、古籍善本、古典家俱、金银器等;
文物鉴定专家的鼎力支持,国内外高端客户的雄厚实力保证。
聚全球华商财力,定向委托搜天下资深藏家宝物。
此次港拍应香港合作拍卖公司要求:1,藏品价值要求50万以上2,藏品挑选必须适合香港市场以高端收藏品为主。
藏品一经挑选公司将进行全方位的包装,严格执行出入境手续,打火漆印保证藏品出入安全。
征集单位: 广州隆盛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