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如梦如幻的古陶瓷艺术世界里,五彩缤纷的色地釉瓷如同当空彩虹点缀在彩瓷的百花艺苑之中。舞动这条神奇彩练的正是我们聪明睿智的古代陶瓷工匠,他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从唐代起这种法统观念就渗透到了瓷器的生产和使用中去,“秘色瓷”之谜就是明证。到了宋、元时期,“官窑”“民窑”各自分野,明代“官窑”与“御窑”又进一步各归其类,各类瓷器,被人为地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使用范围。从明初起,在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的各种色地釉瓷中,“黄地”色釉瓷脱颖而出,成为皇家御用瓷器。请读者随本文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黄地”至尊,缘起何时 黄釉瓷最早出现于唐代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西关窑、郏县窑、陕西铜官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湖南长沙窑也都有烧造。其中以寿州窑黄釉瓷最为著名。当然,这种黄色距离正统纯黄色还相去甚远。当时越窑青瓷是社会主流产品,而黄釉不过是少量的附属物,应归类于青瓷系列。施釉工艺、配方相同,但在不同的窑室气氛下,三价铁离子产生了不同的呈色现象,派生出了黄釉品系。宋、元时期黄釉长期停滞不前,只是在辽三彩瓷上色彩更加鲜明。 纯正黄釉器出现于明永乐年间,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成,呈色淡,釉面薄。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娇嫩。始于弘治时期的“浇黄”釉瓷因施釉法是将釉料直接浇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故得名。它代表了黄釉器的最高水平。 自明初御窑厂烧造出了黄地色釉瓷(以下简称“黄地”瓷),就严禁民间私造。《明英宗实录》卷161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卫边,知而不告者,连坐。”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黄釉。法典既明确又严厉。说明自明初以来色地釉瓷就被皇家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为御用瓷,尤其是黄釉瓷,成为各朝例制。至今未发现过有民窑器物的存在。 二、色地釉瓷的形成机理 陶瓷发展的历史,就是土与火的艺术发展史。我们今天能看到如此令人眼花缭乱、造型各异、目不暇接的色地釉瓷,要归功于千百年来古代陶瓷工匠在长期探索实践中,熟练而巧妙地掌握了在釉中添加各种金属氧化物,其成分、比例的不同,在不同窑室的温度下,在不同气氛的火焰中,烧造出了变幻无穷的颜色釉陶瓷。 要烧造出颜色纯正、千姿百态、娇艳无比、精美绝伦的各种色地釉瓷,必须充分掌握三大要素,即在釉料中添加不同金属氧化物,控制不同的窑温和掌握窑室内的空气是否充分,是氧化焰还是还原焰,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古代窑厂没有精确的化学分析,只能*配釉工的经验控制成分和比例,没有精密仪器,只能*烧窑把桩师傅添加薪柴掌握窑温和进气量,控制焰性。 釉中添加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并掌握好比例和浓度是色地釉瓷呈色的基本条件。例如,铜呈红色、绿色;铁呈黄色、绿色;锰呈紫色、赤褐色;锑呈黄色;金呈粉红、紫色。 第二要素是窑室内的烧成温度直接影响釉中金属氧化物呈色标准。具体说颜色釉可按温度高低,分为高、中、低温釉。高温区为1200~1350℃,中温区为900~1200℃,低温区为600~900℃,不同的颜色釉要求在相应的温区内才能烧成,超过或不足都无法准确烧成所需要的呈色。 第三关键环节是控制窑室内的气氛,具体讲就是恰如其分地掌握窑室进气量,这个环节决定能否按窑工本意烧造出所需要的釉色。如进气量过量或不足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铜在氧化气氛中可烧成绿色,而在还原气氛中却烧成红色。铁在强还原焰中烧成黄色,在弱还原焰中烧成青色。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又相辅相成,错综复杂。哪个环节不到位,出了问题,都无法达到预期的呈色效果。这完全是窑场工匠长期经验的积累。 明清黄釉色地瓷釉料的配方和烧造工艺更是严密地掌握在皇家御窑厂的秘方之内。一则民窑绝不允许烧造黄地釉瓷,二则民间也不能掌握黄釉瓷的工艺、配方。从景德镇珠山御厂窑址出土的残次器物中可以看出黄釉瓷是除清康熙朝晚期在宫中始烧的珐琅彩瓷外,工艺制作最为精细的品种之一,也是挑选最为严格的品种,因此残器瓷片数量巨大。 黄釉在古瓷上的工艺配方是用含铁的化合物,主要成分是含水量有7个结晶水分子的硫酸亚铁,俗称绿矾。纯粹的硫酸亚铁含有氧化亚铁(FeO),呈青绿色或鲜绿色的结晶矿物,晒干、烘干至黄色。在配制颜色釉时,除了着色颜料外,还须使用一些帮助发色的辅助原料,如乳浊剂、氧化剂、还原剂、结晶促进剂等,才能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效果。 乳浊剂有氟化物、氧化锡、氧化钛、氧化锑、氧化锆、氧化铈及磷酸盐矿物等。氧化剂主要有铅丹、硼砂、硝酸钾等。还原剂主要有二氧化锡、氯化亚锡、亚砷酸等。结晶剂主要有锌、钛、锰、铁的氧化物。这些添加剂配在釉料中,在窑炉中以1200~1300℃高温,在强还原气氛中烧出高温釉黄彩,在600~900℃低温区烧出低温釉黄彩。从以上可以看出,古代工匠是在长期反复的实践摸索中,才烧造出为皇家所垄断的纯正黄色釉瓷。 三、“黄地”用瓷等级森严,制度严明 封建社会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皇家对颜色釉瓷的垄断,也抬高了官窑颜色釉瓷的身价,限制了民窑颜色瓷的发展。清代色地釉瓷的使用,以法典的形式更加明确地固定下来,成为祖制,不得僭越。《大清会典》记载宫中在用瓷方面,不但祭器的形式有严格规定,日用瓷的颜色、纹饰和数量也按宫廷中人员身份、等级加以明文限制。《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了后宫用瓷标准: 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外黄内白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答应用各杂色瓷器,皇子、福晋用各色瓷器。皇子侧福晋用各色瓷器不分等级,后宫人都可以用。在数量上等级越高数量越多。皇太后、皇后各拥有一千多件。皇贵妃占有百余件,妃子、嫔、贵人不足百件,常在就更少了,三十余件。由此可见,清代皇家典章规定之明确。此外,皇帝对巩固自己江山基业有特殊贡献的文、武重臣,颁赏一件黄色马褂,以示恩宠,嘉以殊勋,受领之人三叩九拜,山呼万岁,感激涕零。无限风光,世代相袭。可见黄色的至尊、至贵。 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曾奏“请定次色瓷器之例,以杜民窑滥折,建议黄釉及五爪龙瓷器的残次品押运京城处理。”乾隆朱批“黄釉发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因自乾隆朝起,皇帝为了节省御窑的费用开支,御准烧造的官窑瓷器选剩的次品,可在民间销售。这段史料再次证明黄釉瓷是断然不许流落民间。翊,辅佐也。
恒,永久也。
翊恒以“辅佐、专注”为发展之本,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以中国首创的管家式服务为中国收藏界全新专属服务理念。
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鼎盛,艺术繁荣,收藏文化也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悠久的传承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上海翊恒艺术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二零一一年成立于上海,自创立以来始终追求专业化服务,遵守行业规则,倡导规范自律,积极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上海翊恒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与人脉,其中所涵盖的传统文化,往事沧桑、古玩知识、集藏方法、投资技巧、市场信息和道德观念等,使你陶冶心智、开拓思路、提高审美情趣,帮助你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探索其源远流长的艺术辉煌,掌握更多的鉴赏审美和投资增值使用知识。公司位于普陀区中山北路3000号(长城大厦39楼,办公面积1500平方米,公司专业员工超过120人)。其主要业务有:艺术品金融投资,展览销售,鉴定估价,托管回购,包装策划等一站式专业服务。为广大艺术品爱好者提供高层次的艺术品鉴服务,努力搭建物畅其流、物尽其用之高雅文化的交流服务平台。上海翊恒艺术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意在新千年的文化盛世里,以宏阔胸襟和世界眼光,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征集范围:
1.中国书画:历代名人字画精品,岭南名人书画及当代书画精品;
2.中国陶瓷:历代陶瓷精品,以元、明、清官窑为主,宋瓷为佳;
3.翡翠玉器:明清玉、高古玉、近现代玉器,要求玉质佳、雕工巧、皮色好为佳。
4.杂项精品:历代名家文房用品、紫砂、印章、牙雕、砚台、古籍善本、金银器等;
国内分部: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000号长城大厦39楼
联系人 : 沈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