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春简介
张志春,1941年生于河北隆尧,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大学、党政机关和出版社任职。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河北省周易研究会会长、花山文艺出版社编审、新加坡应用易学研究所学术顾问、国际易学风水研究院(原国际易经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兼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情研究会研究员。创作、研究涉及文、史、哲多种领域,已出版各种著作16种。主要有长篇小说《她刚十九岁》、中短篇小说集《相逢在海滨》、散文集《神州风采》、史学专著《王韬年谱》、易学专著《神奇之门》、《未知之门》等。
张志春先生因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版《周易与预测学》而涉足易经文化90年开始研究奇门遁甲学,且破译了时家奇门千古不传之谜的使用方法及判断思路,并写成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易学易懂、一用就灵的《神奇之门》。《神奇之门》的出版发行,极大地丰富了预测学的内容。不仅使预测之王的奇门绝学得到了普及与发展,同时也将易经文化的应用研究由基础型推向了高层次新领域。而且对真假难辨的易经文化市场也起到了去邪扶正、激浊扬清的作用。
张志春先生不仅治学严谨,而且人格更为高尚,其胸怀博大,不立门户、不划圈子,不拉山头,求同存异,是当代难得的德易双修的易学大家。先后为《周易与预测学》、《周易与股市预测》、《股市K线预测与操作》、《四维时空股票预测学》、《奇门预测学》、《太乙通解》、《大六壬预测学》、《南氏体相学》等多种易经应用普通书籍作序,培养和扶植了如邵伟华、刘广斌、王吉柱、夏剑辉、潘鹤年、南凤魁、杨景盘、郭耀宗等一大批中青年易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如果这些成功的学者如参天大树,张志春先生就是扶树养树的辛勤园丁。张志春先生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先后出版了《未知之门》《神奇之门》、《预测大师邵伟华》等优秀著作,尤其是《神奇之门》将传统的奇门遁甲学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实用、有理、有数、有实例、图文并茂、字字珠玑,是千百年来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好书。今天易学文化的良好局面与张志春先生等一批专家学者的无私奉献和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
张志春易学思想
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
从伏羲画八卦,夏代出现《连山易》,商代出现《归藏易》,周初经文王等人演绎整理而形成《周易》,春秋战国期间又由孔子及其弟子写成解说《周易》的十篇文章(后世称为“十翼”,又称为“易传”),到汉代将“易传”纳入《周易》之中,列为群经之首,尊称为《易经》,易学遂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指导思想。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段话,大致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易学研究和发展的情况,即出现了义理、象数两大流派,具体而言,又可分为象数、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成为波及一切学术文化领域的一门显学。
从近代、现代到当代,易学研究的潮流虽有起伏,但从未间断过。一直到东西文明日趋交流融合的今天,易学研究不仅没有终止,反而从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出现全球性的易学研究热。历史上两派六宗的研究态势不仅在继续,而且出现了从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各个角度研究易学的热潮,既有理论上的种种探索,也有实践方面的不懈检验。
中国著名学者邓拓先生在《谁最早三究科学理论》一文中说:“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科学理论著作应以《周易》为代表。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知识总汇。”
瑞士哲学家荣格在《易经英文再版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中国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张协和为山东大学中国周易研究中心题词说:“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人: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乐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极八卦纪念章赠人;中国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易经之启示。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愿周易学者多为现代科技服务。”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哲人贤士都对中国的《周易》一书给予很高的评价,对易学文化体系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但对易学的科学价值究竟在哪些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易学的价值在“学”而不在“术”。即在“易理”而不在“象数”、“数术”,“易理”中有精华,“象数”中充斥着糟粕,没有研究的科学价值。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真正的“易理”不仅体现在“易大传”等哲学论述之中,更体现在“象数”、“数术”之中。有人认为“学”和“术”不能分开,正如科学与技术不能分开一样,“学”是“术”的理论基础,“术”是“学”的应用体现,故而主张“以学带术,以术促学,学术结合,古为今用。”
我赞成第三种观点。易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包括“学”与“术”两个方面,如果只研究“学”,不研究“术”,则失之偏颇;只肯定“易理”中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否定“象数”、“数术”中也有科学价值的东西,更是一种偏见。从易学本身讲,象、数、理、占是不可分的四个方面,一切易理都是通过象、数来体现,并通过“占”(这里我所说的“占”是指广义的应用,不是狭义的“占卜”)来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其价值的。
通过近十年易学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我认为,易学的科学价值,无论从“学”的角度,还是从“术”的角度来看,主要都体现在思维科学方面。
我国科学界泰斗钱学森同志1996年8月11日在《再谈人体科学的体系结构》(见《中国人体科学》杂志1996年第4期)一文中,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为十一大部门,这就是:
1、自然科学,2、社会科学,3、数学科学,4、系统科学,5、思维科学,6、军事科学,7、行为科学,8、地理科学,9、建筑科学,10、文艺理论,11、人体科学。
他又把每种科学技术大部门分成三个层次:1、基础科学层次,2、技术科学层次,3、工程技术层次。
他还特别强调指出:“重要的是:每一个大部门都概括为一座桥梁,通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要指导现代科学技术工作;而新的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又反馈过来发展并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我认为,钱学森同志在这里使用的“科学”这一概念,不是如同有些人片面理解的那种专指西文实证科学这一狭义的科学概念,而是指有一定系统理论作指导,通过实践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一切学科,这种广义的科学概念。
纵观钱老归纳概括的这十一大部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我认为,将易学研究归入第5类思维科学最为恰当,最为贴切。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思维科学方面。
1995年6月石家庄电台《特别访谈》节目邀我到直播间,采取与主持小姐对话的方式,讲解周易研究的科学价值,9月—11月河北省二十一世纪名中医培训工程首期班(属研究生性质)请我开设易经课,我讲的核心问题就是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方面。由周易发端,中国几千年来的易学研究,反映了华夏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对自然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中有许多哲学思维和智慧结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对发展我们现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乃至指导人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启迪和促进作用。
说易学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这不仅体现在易学的“学”的方面,也体现在易学的“术”的方面;不仅体现在易学的基础理论方面,也体现在易学的各种数术技术之中。。
文史易三辉成一代宗师
——记易坛领袖张志春老师
编者按: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易学文化的应用实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少长期只研究易学理论而排斥应用实践的“象牙塔”尖上的大学教授和社会上层文人,绝大多数均改变了排斥“术数”的偏见,起码在较大程度上已承认“术数”的应用价值,承认“易理”和“数术”均是易学文化的组成部份。这一易学研究大好局面的到来,无疑与张志春老师长期坚持“学术并重”的思想和做法,以及他长期在易界说合、推动这一思想密不可分。同时,张志春老师在易学理论与应用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地位,以及在易界的影响力,早已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为易界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本刊组织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对个人的歌功颂德,而是通过综述张志春老师令人感动的事迹,或许对纯洁易学队伍,端正易学发展方向,使易学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有较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自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周易》的完整体系已全面建立。至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周易》成为群经之首,成为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周易》一直被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大道之源。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周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和冲击,“把婴儿和脏水一齐泼出去了”,加上几十年的战乱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包括《周易》在内的传统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国外的“周易文化热”逐渐引发了国内的“周易文化热”,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周易》文化经过近几十年的“冷冻”后,从复苏走上高潮的黄金时期。这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周易》文化的理论研究公开进行,对周易理论的研究开始升温;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周易》应用研究蓬勃发展,对《周易》应用研究的坚冰开始打破;三是进入本世纪后,全国易学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易学队伍迅速扩大,以2004年9月“风水论坛开进人民大会堂”为标志,易学事业出现一派喜人的景象。
从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中,有几个处在核心位置,对易学文化事业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领袖人物,特别受人嘱目。他们是唐明邦、张志春、张岱年、朱伯昆、刘大钧、邵伟华等。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984年,唐明邦教授与萧萐父教授,毅然冲破重重阻力,召开了“第一次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尔后首次成立了“中国周易研究会”,唐老亲自担任会长,在当代易学事业发展中,唐老可谓功不可没。
1996年,“中国周易学会”正式成立,山东大学的刘大钧教授出任会长,为我国易学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4年“国际易学联合会”正式成立,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出任会长,为易学事业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九十年代前后,周易应用方面由邵伟华老师充当旗手,一时间,“邵伟华热”席卷华夏大地。如果说,邵伟华老师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张志春老师就是一个栽树、养树、护树的辛勤园丁。1990年6月,时任花山文艺出版社编审的张志春老师,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冲破了重重阻力,毅然亲任责编,出版了邵伟华老师的专著《周易与预测学》。该书的出版,打破了周易应用研究的禁区,使邵伟华“这棵参天大树”脱颖而出。正是由此开始,张志春老师从文、史转入易学研究。近二十年来,张老师不仅在易学研究上硕果累累,而且在端正易学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对易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