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最为珍贵的唐三彩三足炉是带有蓝釉的,这是因为唐代蓝釉三彩器往往被称为极品。民间收藏界有一种说法:“三彩挂蓝,价值连连。”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钴蓝在中国的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胎琉璃珠,而用于中国陶器较早的例子则是唐三彩蓝釉器。虽然唐三彩发现和出土较多,但挂有蓝釉的却相对少见。据有关专家考证,烧制这种蓝釉的呈色剂是钴,其来源很可能是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原料。不仅如此,蓝釉陶瓷的烧制、上色难度也较大,所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巩义黄冶窑址中发现的唐三彩,就数蓝釉器数量最少。其中1976年在巩县(今巩义)小黄冶电灌站,发掘出土的唐三彩三足炉(T1:113),口径15.5厘米,腹径22.5厘米,高16厘米,侈口,卷沿,圆唇,束颈,鼓腹,圜底,下腹部等距离附有三个兽蹄形足。器内壁施透明釉。外腹上、中、下部不同位置分别饰有数周凹弦纹。白胎,通体敷有一层化妆土,施釉至下腹部。口颈、下腹及足施有黄褐釉。腹中部施白釉,略微泛黄。肩部乃视觉中心,则以蓝釉为底色,自然流淌,施蓝釉时,采用石蜡控制法,圈点18个不规则的白釉圆圈,每个圆圈中间又点加黄色斑块,互相映衬,美轮美奂,恰似朵朵怒放的宝石花,显得高贵而典雅。
巩义黄冶窑的唐三彩中,有的三足炉虽然也施蓝釉,却不似前件那样单纯明显,而是与其他颜色交错施釉,相互浸润,流串晕散,融为一体。如1976年7月巩县(今巩义)小黄冶电灌站出土的另件唐三彩三足炉,口径11.4厘米,腹径16.5厘米,高11.5厘米。侈口外翻,卷沿圆唇,颈微束,圆鼓腹,圜状底,腹下部等距附三蹄足。颈肩处和腹上部各饰一周较粗的凸弦纹,腹下部则有数周较细的凹弦纹。口与颈部施纯黄釉,唇色较深,略微泛褐。三足施釉,上绿下黄。腹部以蓝釉为主,白、黄釉斑施于其间,黄蓝交融形成绿色,积釉处则呈褐色。器内壁罩有一层淡透明釉。器外壁敷有一层化妆土,白胎泛黄。若与前件相比,后者烧制工艺似乎更加成熟,釉面变化尤为明显,斑驳灿烂,瑰丽神奇,但却不如前者素净雅致、色泽沉稳,可谓各有千秋,雅俗共赏。
挂有蓝釉的唐三彩器物,还见于1998年周口市信用社唐墓出土的三足炉,高14.6厘米,侈口圆唇,口缘外翻,短颈微束,丰肩,鼓腹,圜底,下有三兽爪形足。肩、腹部饰三组数周弦纹,有凸有凹,唯肩与腹之连接处凸棱明显,转折起伏,富于变化。白胎,体敷化妆土,釉至下腹,底部露胎。施蓝、黄、白三色彩釉,口足部分为黄釉,肩与腹部蓝釉为地,交错饰以三层点缀有黄釉的白花,釉色在烧制过程中晕染流动,如浮光掠影,十分特别。
周口地区发现的另件唐三彩器物,是1992年在郸城墨河唐墓出土的三足炉,其造型更加圆润丰满,釉色装饰也颇别致。该炉高14.9厘米,侈口,卷沿,圆唇,束颈,丰肩,鼓腹,圜底,下承以三兽足。炉口、颈及足部施以黄褐釉,肩部饰有一周三色覆莲瓣纹,层次分明,腹部交错施以黄、绿、白釉,黄绿打底,白斑点缀,似为花瓣,飘拂散落。釉色斑斓,黄、绿、白、褐各色相互交融浸润,给人一种暖色基调和美的质感。釉不及底,积釉处呈现熟褐色调。胎质洁白,莹润细腻。
河南发现或出土的唐三彩三足炉,造型基本大同小异,但釉色装饰却没有完全相同的,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控制其釉色的自然流淌所致。诸如1999年3月26日,在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刘庄村东,约250米处大白线公路段,发掘的唐墓中出土有一件三彩三足炉,口径12厘米,高11.5厘米。侈口卷沿,圆唇略尖,束颈较短,肩部丰满,圆鼓腹,圜状底,下腹等距离设以三兽爪形足。外底露胎,质细色白。口沿、颈部及三足施酱黄釉,炉身施草绿、酱黄、粉白三彩,以绿釉为主体色调,间以黄白形成斑纹,纹饰流畅,色彩协调,有一种流光溢彩、自然洒脱的艺术效果。
又如在平顶山市发现的唐三彩三足炉,侈口,卷沿,圆唇,短束颈,丰肩,鼓腹,圜底略平,下承三兽爪形足。颈、肩及底部饰有数周凹弦纹。釉不及底,敷化妆土,并露白胎。口、颈与足部施酱黄釉,身施黄、绿、白三色彩釉,白釉为地,间饰黄绿。肩部一周等距饰以9组草叶纹,釉从上腹向下流淌,似呈写意草丛纹样,风格简约,朴素别致。
比较典型的还有2003年7月,在郾城县(今漯河市郾城区)召陵镇窑厂唐墓出土的三彩三足炉,高14.5厘米,口径14厘米,腹径16.5厘米。体呈半球形,侈口,短颈,丰肩微耸,鼓腹,圜底,三兽爪形足。颈与肩和肩与腹之连接处,以及下腹三足间均饰凸棱,以界定不同釉色。口、颈及足施酱黄釉,肩和上腹施黄、绿、白相间的低温彩釉。肩部重点装饰,翠绿为地,交错饰以2周各15朵黄蕊白花,向下依次又有2周淡绿和酱黄色带衔接晕染,翠绿色釉偶有下淌,流痕长短不一。下腹与下足部露出白胎。内壁施有一层透明釉。该炉造型丰满,稳重大方,具有典型的唐代遗风;三足和下腹酱黄色彩的处理,既打破了炉身下部的飘浮感,又与口颈颜色呼应,极其符合美学理念;而肩部的绿底白斑,以及黄点装饰,则犹如奇葩异卉盛开在茂密的草地,非常富有东方诗意。
河南出土的唐三彩三足炉中,大部分都是有器无盖,但也发现有一些带盖的。如1991年禹州市郭连乡郭东村唐墓出土的三彩带盖三足炉,通高20厘米。侈口,卷沿,圆唇,短颈,鼓腹,圜底,下有三兽爪形足。上承斗笠形盖,顶设圆纽。盖及肩部饰有数周凹弦纹。器身与盖交错施橙、绿、白釉,橙色为主,间饰绿白,并以斑点形式构成多组不规则抽象梅花图案。三足外侧均施绿釉。器底和足底及内侧部位露出白色陶胎。造型浑圆饱满,装饰精致华美,三足挺拔有力,格外大气规整,充分显示出大唐盛世的别样风韵。
综上所述,河南发现的唐三彩三足炉范围较广,除以洛阳和巩义为中心的豫西地区之外,还散见于豫东的周口、郸城、淮阳、永城,豫南的平顶山、禹州、郾城,及豫北的鹤壁等没有列举的地点。通过对上述唐三彩三足炉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其中不少器物是由巩义黄冶窑生产的。巩义黄冶窑的唐三彩创烧于初唐,多为盛唐和中唐时期,晚唐仍有。总之,唐三彩作为中国盛唐文化的象征,远播海外,享有盛誉,而三足炉则是其中的典型器物之一。其造型丰润饱满、古朴庄重而富有生气,装饰工艺精美、瑰丽多彩又自然奔放,纹样用笔随意、浑然天成却别具匠心,完美体现了陶瓷、雕塑和绘画的有机结合,并且巧妙地运用贴花等立体装饰技法,以及独特的流淌工艺、铅釉的流动原理、交错的釉色变化、奇妙的窑变无双,从而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不同的意境情趣,创造出鬼斧神工、辉煌华丽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