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极品元青花买卖交易到哪里

名称:国宝级极品元青花买卖交易到哪里

供应商:上海澄宇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0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胶州路941号长久商务中心9楼

手机:18201835338

联系人:宋瓷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50910807

更新时间:2012-12-25

发布者IP:116.226.20.176

详细说明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元青花的装饰特点都有哪些。

  1.精者甚精,粗者甚粗。这是老一辈专家孙瀛洲先生对元代瓷器的评语,也可以恰如其分地概括元青花的装饰特点。元青花的大件器物使用上等青料,发色鲜艳,绘画精美,以出口中东、印度地区者为代表;小件器物则多使用下等青料,发色灰暗,绘画粗率,以出口东南亚地区者为代表。

  2.纹饰布局疏密并存。元青花中的大中型器物通体满绘、装饰繁密;小件器物则只选择主要部位进行装饰。通体满绘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一是利用主辅配合、宽窄不一的多层装饰带;二是通景绘画,有人称为适合纹样。多层装饰带的布局设计并非中国的传统,而是来自于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影响。元青花上的装饰带有多至十几层的,可谓密不透风,有时即使一些狭小或者不易被看到的区域也不放过,如玉壶春瓶的口沿、盘子的外壁等。这种繁密在“至正十一年”云龙纹象耳瓶、安徽汤和墓出土缠枝牡丹纹盖罐以及伊朗、土耳其收藏的诸多菱花口大盘等器物上都有充分的反映。

  3.喜用云肩、开光等分块装饰手法。元青花大器在多层次布局外,还盛行在局部区域用云肩纹和花形开光来开辟独立的装饰空间,以增加构图的变化。云肩为元人服饰上的典型装饰元素,“制如四垂云”,将其放在瓶、罐类器物的肩部,并取四之数,与人的服饰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其放在大盘的中心,宛如盛开的鲜花。据考证,开光的本源也是来自中亚、西亚地区的波斯萨珊银器和清真寺建筑装饰元素的影响。

  4.图案设计变化多端。元青花的图案设计在注意构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并不恪守陈规,而是避免程式化,在构图和题材的搭配上极尽变化之能事。有的利用同心圆,有的利用云肩,有的利用圆形或花形开光,有的利用变形莲瓣,或者几种形式任意组合,填入各种各样的纹饰题材,犹如万花筒里看世界。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大盘的构图思想充分体现了伊斯兰装饰艺术中精确严密的数学知识。

  5.绘画笔法自由利落。与后代青花瓷器相比,元青花的绘画笔法可能锋芒毕露、多有瑕疵,并不精到完美,但运笔爽利劲健、自由洒脱,刻画形象准确生动。元青花的用笔,大件器物上点、画、搨、染无所不用;小件器物则多见实笔绘画,运笔迅速。因不像清代康熙青花瓷器那样能够“墨分五色”,浓淡多变,元青花的用笔有时被学者称为“一枝笔”绘画,即勾勒和渲染使用同一枝笔之意。

  6.纹饰题材广泛,以传统内容为主。元青花的纹饰可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两大类。主题纹饰包括人物故事、鸟兽虫鱼、花草瓜果、树木山石等各种内容,还有个别特殊题材如十字金刚杵。

  元青花的这些纹饰题材从多渠道汲取营养,如元代的版画、织绣、建筑。鉴于元青花绘画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统一性,有学者考证元代将作院的画局参与了元青花纹饰的设计并提供了彩绘的粉本,由此推动了元青花的生产。

  元青花的题材绝大多数都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仅有少数几种受到伊斯兰艺术(如变形莲瓣纹)和藏传佛教艺术(西番莲、海石榴、十字杵)的影响。

  对于元青花中的人物故事图,一直有学者抱着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人物纹青花瓷器中有部分应该属于1361年朱元璋占领景德镇以后的产品,特别是那些出土于明初贵族墓葬中的器物,如沐英墓出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更极端的看法甚至认为元代统治者不会推崇汉人先贤,所以元青花中不会画人物,所有人物纹“元青花”都应该是明初烧造的。虽然学术界对这些争论至今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最近新的出土资料为元青花人物纹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2011年,陕西西安元代后至元五年(1339年)张弘毅及其夫人墓中出土了一件内底绘有林和靖爱梅鹤题材的匜,充分证明至少在14世纪30年代末,元青花中已经有了汉人先贤故事一类的人物纹装饰,其上限应当更早。

  元青花人物故事的构图经常将人物置于由山石、庭院、树木、花草等组成的环境之中,各场景之间多以云、石、松、柳等进行自然的隔断,用竹篁芭蕉、兰花灵芝等进行点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上对元青花的造型和装饰艺术进行了一个比较仔细的梳理,从元青花艺术面貌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对元青花的深刻影响。这一点正是我国古代每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艺术的共同特点。新鲜事物的引入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传统观念造成冲击,也会同时受到传统观念的排斥。元青花在元代的开花结果同它在元明之际一定范围内所受到的鄙视同样是历史的真实。然而,当时间的车轮滚滚而过,新事物经过历史检验和大浪淘沙,逐渐融入主流、得到承认以后,传统艺术从此就注入了新的血液,并因而更加深厚、更为丰富。今天,当我们回首那段新事物萌生勃兴的历史时,自然不再抗拒,而是客观地将其放入历史长河之中加以讴歌,并确定其应有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