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清初时,恢复了停产一个多世纪的釉里红生产。清代釉里红的烧制似先从民窑开始,偶能见到的清初民窑青花釉里红日用器,就属于17世纪中的产品。稍后,康熙官窑生产出非常精美的釉里红器。
元明釉里红都是正红,清代釉里红则带不同程度的紫色调。同时原料的进一步加工,使清代釉里红能呈不同的浓淡色阶。
康熙官窑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有两种,一种是仿明宣德三鱼、三果等品种,另一种是线描的青花釉里红,如楼台人物和莲池鸳鸯等,青翠红艳,令人叹服。
雍正时,釉里红因其鲜若红宝而称“宝烧红”。这时生产的青花釉里红线条流畅,造型隽美,追求的是高雅的艺术境地。
乾隆时,釉里红绘制的纹饰能更加精细,团螭、云龙、云蝠、折枝花果、竹石芭蕉等是基本图案。同其他乾隆瓷一样,豪华富丽成为主要特征。清前期的釉里红作品除了仿明外,有不少创新作品。
清中期起,官窑釉里红大多仿康、雍、乾,除呈色浓淡不匀外,纹饰也稍粗率。
民窑釉里红的产品在清中后期维持了较大数量的生产。大瓶、大盘等较多见,纹饰有梅花、牡丹、麒麟等,粗而不俗,颇可把玩。
清末民初时生产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构图简洁巧妙,呈色红蓝对比强烈,是非常成功的设计。
乾隆时的釉里红瓷器无论是呈色,还是纹饰及质量均属上乘,这时的工匠已经能娴熟地掌握釉里红烧造的技术并能运用自如,烧制出的釉里红瓷呈色稳定,鲜丽凝厚,纹饰清晰,并有深浅不一的多层次色阶。但也有釉里红色偏淡,基本上和雍正釉里红色调一致。器型造型规整,有大小品样多种,既有一些摹古器,也有不少新创器型,如穿花凤纹象耳方瓶等。
纹饰特点:乾隆的釉里红瓷多以白釉为地,在上绘纹饰,也有以冬青釉为第的陶瓷器物。此时釉里红的制作,虽然继承了雍正朝的纯熟技术,但与同时期其他官窑纹饰一样,图案纹饰趋于规范化、程式化,缺乏创新的生气。
釉色技术:乾隆釉里红瓷大多红色偏淡,釉里红色调十分鲜艳的极少。乾隆釉里红器物以花瓶、尊、壶等陈设器为多见,官窑器的图案大多以缠枝莲、云龙、团凤、三果纹为主。后仿釉里红瓷色调多发黑,还呈现绿斑,这是作伪者不能准确掌握氧化铜的烧制技术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