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充电至70~80小时以后,当电池内部大量冒气泡,呈“沸腾”状态.单只
电池电压为2.5~2.7伏,且电压与电解液比重连续三小时保持稳定不变,则表明初充电到了终期,这时暂停充电一小时,用蒸馏水或比重为1.4的稀硫酸调整电解液比重,当比重达到
当初充电完成以后.须以10小时放电率的电流进行放电,直到单只电池电压降至终止电压为止。
放电完成后即以正常(普通)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
2.正常(普通)充电
初次充电放电后的电池或正常使用的蓄电池,电压降到终止电压值,电解液比(降到1.15以下时进行的充电,叫做正常充电。
正常充电也分两阶段进行,两阶段的充电电流值及充电时间见表11-7,
正常充电的充电终期现象与初充电终期相同,充电结束后,调整电解液比重等过程也与初充电相同。
3.平衡充电(过充电)
对于使用中的蓄电池组,为了使其中每单只蓄电池的容最、电压、电解液比重等相同,具有同样的状态,以防止出现“落后电池”,还必须经常进行平衡充电,即在正常充电完毕以后,再用小电流作过充电(一般过充电二小时)。平衡充电每月应进行一次。此外,在蓄电池放电电压降至终止电压以下,放电后经相当时间未予充电,放电电流过大.以及长期不使用等情况下。也须进行过充电。
快速充电
快速充电是用比正常充电电流大几倍的强电流进行充电。但用强电流充电.电化学反应大部分集中在极板表面,这祥不仅不可能使蓄电池充到额定容量,而且会使蓄电池升很高并大量析出气体(氢氧气),造成极板活性物质脱落、极板弯曲、从而严瓜形响其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必要深入了解蓄电池充电时内部的化学反应情况。
我们知道,蓄电池充电时在外电源电场作用下,电解液巾的正负离子分别冲向极板,开始在极板表面产生电化学反应。由于化学反应速度与电荷运动速度相比是缓慢的,于是在极板表面上形成电荷积累,这些积累的电荷产生位累阻挡,使电化学反应只能竹时在极板表面进行。这种因位累阻挡而妨碍极板内部活性物质起化学反应的现象,称为蓄电池的“极化现象”。阻止蓄电池快速充电的主要障碍就是极板的“极化现象”,在持续强电流作用下,这种极化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快速充电的方法也有多种,常用的一种方法称为定电流定出气率脉冲充电放电去极化快速充电法,图11-10为其脉冲电流的波形。一般正向充电电流脉冲的幅值IM约为0.8C(C为蓄电池容量),脉冲宽度t取决于蓄电池的出气率,以达到微量出气为标准(相应的电压为2.4-2.55伏),停止充电的时间为:前停充电时间为t1为25微秒,后停充电时间t2为40微秒,反向电流脉冲的幅值为(1.3~3)Iw,脉冲宽度t0为50-150微秒。
快速充电随着充放电电流幅值加大及脉冲倾率的增高,用普通有触点电器是难以进行控
制的,它需要用大功率的可控硅整流元件进行控制。
快速充电的优越性十分显著,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充电设备结构较友杂,对蓄电池寿命有否影响的问题还有待于经实践进一步验证等,因此目前尚不能取代正常的充电方法。
5.充电中应注意的事项
(1)配制电解液必须用耐酸、耐沮(耐100℃以上)的瓷缸、玻璃梢或铅皮植等容器,不可用普通的金属器具,因普通金属器具受硫酸的腐蚀作用。会使电解液中含有杂质。
(2)配制电解液必须将浓硫酸缓慢地加入蒸馏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严禁把蒸馏水倒入浓硫酸内,否则会产生高热、溶液沸腾,以致极物伤人。
(3)初充电过程中除因温度关系及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中途停止充电,因初充电对蓄电池的容量及寿命关系很大,中途停止对蓄电池将造成不良影响。
(4)充电中电解液溢度不得超过40℃,如超过40℃时应将电流减小一半。如温度还继续上升,应将电流减小到25%,或停止充电。待温度降至35℃以下时,再按原来的电流值充电,此时须按电流减小的程度及停止的时间适当延长充电时间。
(5)充电时应将蓄电池的气塞全部取下,打开车盖使空气畅通。充电结束后,须经半小时才允许旋上气塞。
(6)禁止火焰接近蓄电池,以防止发生爆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