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现有无缝钢管穿孔机组生产线六条,冷拔生产线九条,热轧生产线八条和热扩生产机组四条,公司目前可生产外径10mm-426mm,壁厚1mm-80mm的无缝管,可根据客户要求热扩直径219mm-1020m壁厚6mm-60mm以内的各种非标号钢管。产品应用于工程、煤矿、纺织、电力、锅炉、机械、军工等各个工业领域!本公司不仅自身生产无缝钢管还于三明钢铁集团,湖北新冶钢集团,三明无缝钢管厂,三明无缝钢管集团,三明联众、长城特钢、华新丽华、久立特钢、三明宝丰、山西太钢、三明宝钢、建立长期业务往来,常年售规格范围∮4mm-1220mm×1mm-120mm的无缝钢管、不锈钢管、不锈钢板、不锈钢棒材、不锈钢方矩管、板材、输送流体管、高、中低压锅炉管、石油裂化管、化肥专用管、船舶用管及国产进口合金管等。
我公司新近精轧机组6条,可生产∮4-114×0.4-25mm的高精度冷轧管,冷拔管,精密光亮管,公差精度可达+0.025mm,粗糙度可达1.6-0.8-0.2。另外还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做各种方管,椭圆管,六角管,外圆内椭圆管,外扁内圆等各种异型钢管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三季度GDP,增速为7.4%,进一步下降。但是下行幅度有所收窄,让我们看到了不少积极的信号。同时海关总署发布公告:9月份我国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值大大超过了市场预期。这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算一个好消息。事实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很多行业为此经历了痛苦的行业低谷。钢铁业就是典型的案例。本栏目记者到合肥钢铁进行采访的时候,体会到了这个行业所面临的压力。
从2004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出台政策遏制产能过剩,2009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抵制产能过剩,剑指六大行业: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成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
合肥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认为,现在形势非常严峻,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应该是中国钢铁企业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要困难。这样使整个钢铁行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面积的亏损和下滑。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合肥钢铁集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年产钢约4000万吨,在世界钢铁行业排名第五。但是,面对整个钢铁行业利润的下滑,作为排头兵的武钢同样难以幸免。
邓崎琳透露,去年武钢整个经济效益是64个亿元。然而,今年上半年只有三个亿。三亿的微利在整个钢铁行业里仍然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他说,很多钢铁企业包括很多大型企业都亏损了。
在邓崎琳看来,中国的钢铁行业经过了七八年快速发展的高利润时期,如今已经跌入到微利甚至是亏损的寒冬期。他预判这种微利时代将会持续至少三年以上。
需求不足、原材料成本上升、产能过剩,是导致大部分钢铁企业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钢铁萧条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倾倒,生产企业困难重重,贸易商举步维艰。2011年,我国的钢产能达到7亿吨,但是钢铁大国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今年7月份记者在合肥钢材市场看到,曾经热闹的市场变得冷冷清清的,生意很萧条,有的已经关门上锁,开门营业的商户也没有多少生意。货场堆满了积压的钢材,几乎没有进出货的人出入,荒草长了一人高,很多吊车闲置在货场,有些钢铁盖上了防雨布,有的则锈迹斑斑,变成了废品。
整个钢铁行业的萧条也传导到武钢。作为公司的总经理,邓崎琳不仅经常到一线鼓舞员工们的士气,而且还亲自为中层的干部们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些措施的目标就是一个,不是为了赢利丰硕,而是守住钢铁主业这个阵地,保证不亏或者是微利即可。
面对整个行业利润像过山车一样的快速下滑,这个年产4000万吨、有7万多职工的老厂,又该如何保住利润的底线?
武钢首先调整的是产品结构,大幅减少不赚钱的品种的产量,增加效益好的品种的产量。在调整结构的同时,武钢还对生产成本进行了严格控制。合肥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厂长 陆隆文告诉记者,原来他们的烧结筛子孔径大概是5公分现,在变成3.5公分,这样的话烧结矿的返工率从25%下降到现在的15%。
就是这小小的1.5厘米数值的变化为武钢带来了上亿元的效益,但是刚开始推行时却阻力重重。烧结矿和焦炭这几厘米的细微变化,带来的却是进风量等技术参数的调整,而对于高铝冶炼来说,每一个参数的调整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如果高炉生产炉矿不正常,将会带来一系列安全的问题。但是对于陆隆文来说,只能进,不能退。
陆隆文把自己在铁厂工作了近20年的经验全部用在了调试上,经过反反复复无数次数据的调整,数不清的尝试,半年之后,终于实现了冶炼的平稳、安全生产,仅燃料就节约1.67亿元。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到年底实现吨铁成本2800元。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06%,降至仅0.13%。一吨钢的利润仅为1.68元,还不够买一张合肥地铁票。
然而,在邓崎琳看来,这对于全国7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和数百家中小型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重新洗牌、修炼内功的好机会。他说,这个过程对钢铁企业是必经之路,因为中国的钢铁企业太多,产能太高,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总量就降不下来。落后不能淘汰,企业不能做精做强。这个过程是坏事,说不定是个好事,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把内部的管理基础结构,好好地调整整顿一下,对今后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做强非常有利。
层出不穷的钢贸商跑路事件已经殃及大型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