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范围
  冷作模具钢,钢的淬透性、淬火回火的硬度、耐磨性、强度均比Cr12高。用于制造截面较大、形状复杂、工作条件繁重下的各种冷冲模具和工具,如冲孔凹模、切边模、滚边模、钢板 深拉伸模、圆锯、标准工具和量规、螺纹滚模等。
  供货品种有热轧材、锻材、冷拉材、热轧钢板和冷拉钢丝
  退⽕态,硬度255 ~207HBW,压痕直径3.8 ~4.2mm。]
  化学成份:
  碳 C :1.45~1.70
  硅 Si:≤0.40
  锰 Mn:≤0.40
  硫 S :≤0.030
  磷 P :≤0.030
  铬 Cr:11.00~12.50
  镍 Ni:允许残余含量≤0.25
  铜 Cu:允许残余含量≤0.30
  钒 V :0.15~0.30
  钼 Mo:0.40~0.60[3]
  力学性能:
  硬度 :退火,255~207HB,压痕直径3.8~4.2mm;淬火,≥60HRC
  Cr12MoV用途
  Cr12MoV模具钢淬透性、淬火回火后的硬度、强度、韧性比CR12高,直径为300~400mm以下的工作可完全淬透,淬火变形小,但高温塑性较差。Cr12MoV多用于制造截面较大、形状复杂、工作负荷较重的合种模具和工具。
  热处理规范
  热处理规范:1.淬火,950~1000℃油冷;2.淬火1020℃,200℃回火2h。
  金相组织:细粒状珠光体+碳化物。
  交货状态:钢材以退火状态交货。
  冷挤压摸⽑坯软化规范
  使⽤⽣铁屑保护加热,温度760~780°C,时间10h,炉冷,硬度l96HBW,可顺利实现冷挤压成形
  普通等温球化退⽕规范
  850 ~870℃×3~4h,随炉冷却到740~760℃×4~5h等温,出炉空冷 硬度≤241HBW,共晶碳化物等级≤3级
  最佳等温温度740~76o°C,时间≥4 ~5h
  球化退⽕规范
  (860±1ü)°C×2~4h,以30°C/h冷速炉冷,(740±10)°c x4-6h, 随炉缓慢冷却到500 ~600°C,出炉空冷.硬度207 ~255HBW。[4]
  深冷处理
  Crl2MoV钢经深冷处理, 深冷处理可使淬火马氏体析出高度弥散的超微细碳化物, 随后进行200℃低温回火后, 这些超微细碳化物可转变为 碳化物。未经深冷处理的马氏体, 在低温回火后, 仅在某些局部区域析出有少量的 碳化物。 Crl2MoV采用低温化学热处理方法, 在保持Crl2MoV钢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基础上,离子渗氮、气体氮碳共渗、盐浴硫氰共渗种常用的低温化学热处理渗层的粘着抗力。3种低温化学热处理渗层均有显著的抗冲击粘着作用, 其中尤以盐浴硫氰共渗最佳。Crl2MoV钢制不锈钢器皿拉伸模经气体氮碳共渗处理后, 使用寿命达3万件以上, 较常规淬火、回火处理的同类模具寿命提高10倍以上。
  加硬处理
  为提高模具寿命达到80万模次以上,可对预硬钢实施淬火加低温回火的加硬方式来实现。淬火时先在500-600℃预热2-4小时,然后在850-880℃保温一定时间(至少2小时),放入油中冷却至50-100℃出油空冷,淬火后硬度可达50-52HRC,为防止开裂应立即进行200℃低温回火处理,回火后,硬度可保持48HRC以上
  盐浴渗钒处理
  Crl2MoV冷作模具钢的中性盐浴渗钒处理工艺,Crl2MoV钢经中性盐浴渗钒处理可获得碳化物渗层,一、碳钒化合物,该渗层组织均匀,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致密性,厚度均匀,结构致密,具有很高的显微硬度和较高的耐磨性,表面硬度、耐磨性及抗粘着性等性能大幅度提高。二、VC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比它在铁索体中的溶解度高,随着温度的降低,VC从铁索体中析出,使合金强化及晶粒细化,化合物层表现出较高的硬度。 Cr12MoV 属于高碳高铬莱氏体钢, 碳化物含量高,约占20 % ,且常呈带状或网状不均匀分布,偏析严重, 而常规热处理又很难改变碳化物偏析的状况, 严重影响了钢的力学性能与模具的使用寿命。而碳化物的形状、大小对钢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 尤其大块状尖角碳化物对钢基体的割裂作用比较大,往往成为疲劳断裂的策源地,为此必须对原材料轧制钢材进行改锻,充分击碎共晶碳化物,使之呈细小、均匀分布, 纤维组织围绕型腔或无定向分布, 从而改善钢材的横向力学性能。
  锻造时对钢坯从不同方向进行多次镦粗和拉拔,并采用“二轻一重”法锻造,即坯料始锻时要轻击,防止断裂,在980~1 020 ℃中间温度可重击, 以保证击碎碳化物,
  Cr12MoV 钢未改锻,采用固溶双细化处理[5 ] ,即500 ℃及800 ℃左右二级预热,1 100~1 150 ℃固溶处理,淬入热油或等温淬火,750 ℃高温回火,机加工后960 ℃加热油冷后进行最终热处理, 也可使碳化物细化、棱角圆整化,晶粒细化。
  回火
  Cr12MoV钢推荐的回火规范
                        |             方案             |                         淬火温度 /℃             |                         回 火             |                          |                          |                          |         
                    |             用 途             |                         加热温度/℃             |                         介质             |                         硬度HRC             |                          |                          |         
                    |             Ⅰ            Ⅱ            Ⅲ             |                         1020~1040             |                         消除应力            去除应力,降低硬度            去除应力,降低硬度             |                         150~170            200~275            400~425             |                         油或硝盐            —            —             |                         61~63            57~59            55~57             |         
                    |             Ⅳ            Ⅴ            Ⅵ             |                         1115~1130             |                         去除应力及形成二次硬化            去除应力及形成二次硬化            去除应力及形成二次硬化             |                         510~520℃多次回火            -78℃冷处理            加510~520℃一次回火            -78℃冷处理加一次510~520℃回火,再-78℃冷处理             |                         —            —            —             |                         60~61            60~61            61~6             |         
    
  淬火
                        |             方案             |                         第一次预热/℃             |                         第二次预热/℃             |                         淬火温度/℃             |                         冷 却             |                         硬度            (HRC)             |                          |                          |                          |         
                    |             介质             |                         介质温度/℃             |                         在介质中冷却             |                         随后             |                          |                          |                          |                          |                          |         
                    |             Ⅰ            Ⅱ            Ⅲ            Ⅳ            Ⅴ             |                         550~660             |                         840~860             |                         950~1000            1020~1040            1020~1040            1115~1130            1115~1130             |                         油            油            熔融硝盐            油            熔融硝盐             |                         20~60            20~60            400~550            20~60            400~450             |                         至室温            至油温            5~10min            至油温            5~10min             |                         空冷            空冷            空冷            空冷            空冷             |                         58~62            62~63            62~63            42~50            42~50             |         
    
  注:1.方案Ⅱ、Ⅲ用于要求获得很高的力学性能及变形较小的工件,如螺纹滚子、搓丝板、形状复杂受冲击负荷的模具等;
  2.方案Ⅳ、Ⅴ用于要求获得红硬性及耐磨性的工件,但力学性能较差,尺寸变形较大,如450℃以下工作的热冲模等;
  3.这种钢对脱碳很敏感,预热和加热用的盐浴必须经过充分的脱氧后再使用;若在普通电炉中加热可将工件装入箱
  内,填充以渗碳剂或生铁粉(这时工件可能有少许增碳现象,硬度可提高HRC1~2)。
  表2-3-1 淬火状态的组织比例
                        |             淬火方案             |                         冷却             |                         碳化物/%             |                         马氏体/%             |                         奥氏体/%             |         
                    |             Ⅰ、Ⅱ             |                         油、硝盐             |                         12             |                         73~68             |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