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按图索骥型。一年夏天,玉文化研究会来了一家三代,祖孙五人。他们是从贵州熬过四十个小时的长途来到北京。这家人带来了一皮箱藏玉。有玉璧、玉龟,五花八门,一百多件。行家们一过目,就知全是仿品。但这是他们一家人的至爱,是他们一家人省吃俭用去县里、市里的古玩店一件一件淘来的。他们是怎样误入歧途的呢?原来,"罪魁祸首"是那些五花八门的图录。图录上看不清材质、做工、沁色、包浆,这些都是辨识古玉不可缺少的方面。仅凭图录片面对号入座,实在危险。就拿打孔为例,传统的手工打孔是从两面向中间汇合,会留有台痕,而且孔内的磨痕粗细不均。而这家人藏品上的打孔,明显是用现代工具制作的,孔上的痕迹整齐划一便是破绽。 玉礼品批发 礼品订做 礼品 工艺品
四曰盲信"行家"型。某富商自己不懂玉,高薪聘请各路专家"长眼",还开月薪两万元委托某"行家"负责收购。两年花掉近三个亿,搜罗到古玉上千件,从红山到明清,种类齐全。富商买进大方,自称一块"和田籽料"山子摆件花掉一千多万元。在侯主任看来,这块宽有一米、高八九十厘米的所谓和田玉,不过是青海料,市场价几十万元而已;上千件藏玉,也大多是这种鱼目混珠的东西。富商不服,拿出堆满一面墙的古玉证书。原来,这些证书是请"行家"们写的,一共花去一百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