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回转窑窑体运转时轮带的受力分析

时间:2016-11-14 09:42

  窑体运转时轮带的受力分析

  这个圆周力Pt用来克服托轮轴承中的摩擦阻力矩Mf的,其值为:

  (6)

  Pt—轮带上作用的圆周力,kN;

  ,一般φ=0.25~0.40;

  r—托轮轴颈的半径,m;

  R—托轮的半径,m;

  f—托轮轴承的摩擦系数,对稀油润滑的滑动轴承,f=0.018;对干油润滑的滚动轴承f=0.004;

  α—窑体的倾斜角,α=1°25′57″~2°51′58″;

  β—意义同前,β=30°。

  将以上各值代入到(6)式中便得最大圆周力为

  (7)

  下窜力G1,max与圆周力Pt,max的合力Qmax为:

  (8)

  比较(8)式与(5)式可见,Qmax总是小于Fmin。这就是说,在窑体运转时,圆周力Pmax与下窜力G1的合力Qmax仍然小于托轮与轮带表面的最小滑动摩擦力Fmin。从一般力学分析,按“理”说在窑体运转时轮带与托轮间也不会产生相对轴向移动,即窑体不应下窜。但事实与此相反,在窑体运转时如果不采取措施,窑体便会缓慢地向下轴向移动。移动的速度与窑体的斜度有关,斜度越大,移动越快。这种现象用一般的宏观力学平衡条件就无法解释,于是出现了弹性滑动理论和当量摩擦学说。

  1.2弹性滑动理论

  窑体在运转时沿轴向向下窜动的原因,用弹性滑动理论来解释的第一位学者是原苏联人A.N.波加偌夫(БОГаНОВ)〔1〕〔2〕。

  近代关于摩擦传动的理论证明:当托轮的轴向中心线与窑体的轴向中心线平行,在窑体运转时圆周力与下窜力的合力Q虽然不足以克服宏观的滑动摩擦力F,但由于托轮与轮带两个圆柱体为直接接触的摩擦传动,所以合力Q可使摩擦在接触变形平面上沿Q方向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引起沿合力Q方向的所谓弹性滑动。将其分解后便得周向弹性滑动和轴向弹性滑动两个分量。周向弹性滑动的结果是从动轮、即托轮的失速,轴向弹性滑动的结果便是主动轮,即窑体轴向下窜。

  1.2.1周向弹性滑动分析

  托轮在正压力P的作用下(参见图1、2、3),轮带与托轮接触处就会产生弹性变形而形成一小块接触平面。变形平面的周向界限点A-C段所对应的中心角γ称为接触角,如图4a所示。当轮带1传递扭矩Mn,1时,在A-C段平面上就会产生摩擦阻力Pf,1。一般来说,在接触平面的A-B开始段内不产生摩擦力,故将此段所对应的中心角γAB称为静角。只在接触平面的B-C段内才产生摩擦力,存在相对滑动,故将此段所对应的中心角γBC称为滑动角。作用于主动轮轮带和从动轮托轮周向接触面上的摩擦力Pf,1和Pf,2的方向如图4b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