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现在市场上已有将曲阳新仿产品作IH后冒充古物的,最近几年曲阳用制工业瓷的一种原料仿制定窑产品,多为灰白色,个别的也有泪痕,釉面半失透,很像定窑产品。
鉴定定窑白瓷主要从以下6点入手
一、看造型
品种较为丰富,盘、碗、灯、炉、盒、瓶、枕、乐器等,几乎应有尽有。盘、碗生产量最大。窑址遗存的瓷片中,约有80%均为盘、碗。盘、碗有尺寸较大的,如碗有口径近30厘米的,则为其他窑中少见。瓶的种类亦较多,有直颈瓶、净瓶、梅瓶等多种。枕有白釉孩儿枕、剔花腰形圆枕,另有十余件,均为明代所仿。乐器有白釉和黑釉画花腰鼓,前者早年出土一件,已流散国外。市面上流通的 多半是仿制品。
二、看胎釉
定窑瓷器多为白胎,尤其宋代产品,几乎都是白瓷胎,胎质十分坚硬。这是因为原料中含氧化铝量较高。不但如此,而且定窑的许多窑具也是白瓷胎,使用的原料与制瓷的原料一样。定窑窑址堆积白花花的一片,自胎窑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原材料上的使用过度,也是造成后来定窑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定窑瓷器釉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这是因为,宋代定窑改用煤作燃料,用氧化焰烧成,釉中所含微量铁元素生成三氧化二铁所致。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三、观察装饰物
定窑瓷器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画花、剔花、金彩等。定窑印花装饰出现于北宋中期,一出现就收到市场的追捧,这在中国陶瓷史上尚有其他实例,如后来元代青花的突然成熟出现等等,均与其特定的环境有关系。古定州石刻艺术发达,缂丝艺术也很有名气。石刻的工艺基础,缂丝成熟的图案,遂使定窑印花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布局工整,成为定窑瓷器中首屈一指的产品,这一特征也是鉴定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飞禽、走兽、游鱼为主,人物纹比较少见,仅见于少量的婴戏纹。花卉以牡丹、莲花居多,菊花次之。飞禽以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为主,多与花卉组合成布局工整的图案。从图案中,我们也能识别定窑白瓷真伪。
定窑白瓷
四、看覆烧工艺
定窑瓷器于宋代曾采用覆烧工艺,其目的一是增加窑内装烧量,二是防止一些大件器皿主要是碗、盘变形。采用此工艺烧造的瓷器,其口缘部位一周均无釉,文献中称其为“茫口”。传世品中有后镶铜口、银口和金口的,其中镶铜口的最多。
五、观铭文
定窑底款有刻文字的,其中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食官局正七字”“易定”等多种。上述款识,均是未烧之前刻于胎上的,其中“官”和“尚食局”“五王府”均在窑址中出土过瓷片。此外,定窑传世品中还有宫廷玉工刻款的,其铭文均与宫廷建筑有关,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其用途十分明显,当为皇宫中分配到各殿中使用的标记。仿制的定窑白瓷则没有这样的铭文标示。
六、仿品特征
仿定窑始于元代,山西霍县窑即以仿定窑而颇有名气。据明代万历时文献载,有制陶艺人能仿定窑瓷,如周丹泉等,但其传世品目前无法确认。故宫藏有明代仿定窑产品,盘、碗、枕均有,但具体时代难确认。清康熙以后,景德镇有仿定窑产品,釉偏黄,多印花,无竹刷纹和泪痕,极易与真品区分。
由国家政府立项并签发红头文件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国际展览交易会,所有参展藏品经央视寻宝栏目专家鉴定海选后的藏品均可参加展览会包括前期的所有活动。包括;拍卖会,展览会,公司官网线上展示和线下交易会,等所有活动。大,中,小型在上海市展览中心举行。
鉴宝海选:
1;鉴宝专家:蔡国声、丘小君、王金潮、郑国栋、王如龙等。
2;活动嫁接央视《寻宝》栏目组,以《寻宝——走进上海》为主题,与广大藏友在海选会上沟通交流。在上海市展览中心现场对入选及获奖作品进行评价介绍。
预邀嘉宾:刘益谦、王石、潘石屹、王健林、李嘉诚、中国收藏协会、浙江商会等
参展商
(1)为主题,此次活动由政府直接批准,各家级藏品将代表国家参加本次展会。全球知名的20几家拍卖公司共同参与,所有参展商都会选出各自的精品参展。
(2)预参展单位:佳士得、苏富比、邦瀚斯、那高、菲利普斯等。国内预参展单位:保利、嘉德、瀚海、西泠印社、朵云轩、中信等。
(3)多国和多家知名公司的参展可以汇总全世界的买家群体和名流,在这些人物聚集的展会上,精品藏品的成交价必然成倍增长,成交率更无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