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我们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再有就是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
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
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
而受尼泊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则多用红铜铸造,鎏金并镶嵌宝石。 最后是注意铭文和题记。铭文与题记是造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文字鉴定内容。
一般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另外在鉴定中,还需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参照别的艺术门类。比如藏传佛像,可以参照壁画、唐卡来辅助鉴定。当然对文物爱好者与收藏者来说,尽可能地接触、观看一些藏品,
比如参观故宫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陕西碑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有雕刻和佛教造像专门陈列的展馆,更是学习鉴定的好地方。
(2) 辨伪 凡文物有鉴定就有辨伪。
清末以来,国内外考古学家和收藏者,对佛像艺术的研究与喜好不断升温,金铜佛像不再是纯粹的崇拜偶像,它也成为代表一种宗教文化的艺术品,特别是近年更是成为收藏者寻觅的对象。
因此作伪的佛像也如洪水般泛滥市场之上,这就要求收藏者高度重视,要收藏必先辨伪。
一般而言,伪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也是最易识别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
一看就知道是作伪的。这些佛像往往大批出现,价格低廉。
第二类,是按真品仿造的。这些佛像的制作要考究些,而且还常常会经过做旧,所以较为难辨一些。
其中还分以下几种情况:
(1)以真品翻模制造的。这种用真品做模在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真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沉的感觉,铜质也很硬,锈色也不自然,
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不可比拟的。
如果再看细布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交代不清。因为翻模之品,出模后在衣纹、手指、面部等处还必须进行细加工。古代工匠在制作时,对少对佛经所言的要求有些理解,
再加上制作上的尽心,自然是现在那些对佛教教义一无所知,急功近利、以营利为目的的作伪者难以比拟的。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的。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
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的。因为是参考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有貌合神离的感觉。所以,看器物更要注意器物的细处,
才能不被迷惑。
(3)是以真品为范本综合创造的。在制作前,作伪者找了一此真品和名品为参考,但制作时又不以哪一件为本,而是综合创作的。
这类佛像主要是清末民国时古玩行所仿的,仿唐以前的多一点,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审视了。但作为“民国仿北魏”、“民国仿唐代”的造像收藏进来,用作参考,也末尝不可。
(4)按传统技艺制造的新佛像,这里主要是指西藏地区的新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西藏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以上的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
仍然忠实地遵循着古法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
明清以来几乎不变。这些佛像原本不是作伪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将这些佛像加工作旧,一奇货自居索取高价,这就另说了。我们在收入这类藏品时需要特别小心。
第三类,比较容易迷惑人的就是所谓“移花接木”法作假的伪品。1、数件拼合。就是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比如,明代的狮子放上清代的像。
2、真品加伪款。比如将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来提高身价。3、新旧拼凑的作伪法。比如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配上新座子、或配上新背光,
来充完整的旧品,这主要是卖家希望残缺的物品能以完整的面貌卖个好价钱。以上几点需要用经验来仔细辨别了。
现面向全球火热征集新加坡拍卖会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