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在京召开座谈会,探讨建立“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希望通过科技鉴定手段,改变主要靠专家眼力鉴定的现状,尤其要治理艺术市场造假、售假、拍假乱象。消息令人振奋,但随之而来的疑惑也不少:艺术品毕竟不是面包、羽绒服、家用电器等,有明确的质量标准,一些艺术品的真伪甚至连鉴赏大家都各执一词,和艺术毫不搭界的质检总局,能保证艺术鉴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吗?
建数据库,为艺术品办“智能身份证”这次座谈会传出的消息是,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与雅昌文化集团等29家专业检测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欲共同建立“以科技鉴定为基础,以经验鉴定为借鉴,以标准计量为依据,以认证认可为手段,以检验检测为依托,以信息化为平台,并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
“科技鉴定为基础,专家目鉴为借鉴”,将打破艺术品市场没有行业标准、专家说了算的局面。那么具体的操作办法是怎样的呢?国家质检总局《艺术品鉴证》杂志执行主编董大巍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分析一件艺术品,首先要拿科技检测说话,例如有一件唐伯虎的作品,那么就要先通过仪器检测,看纸和墨是否属于明代,如果检测出来只到清代,就可以直接证伪。过了科技检测这一关,专家团队才会出马,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笔墨,判断是否是唐伯虎的作品。在这个鉴证体系中,质检总局主要是制定标准并监督运行,不会将手直接伸入市场。
按现行规定,当艺术品买卖发生纠纷时,无论是机构还是专家,他们的鉴定结果都不会作为证据被法庭认可。但董大巍透露,质检总局组织的鉴证体系,其鉴定结果将可以作为法庭证据,具备司法效力,这也就意味着,质检总局系统将成为艺术品市场最权威的鉴定机构。
“如果能为艺术品建立一个‘国标’,就会缓解艺术品市场的乱象”,参加座谈会的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文物系老师任大庆向记者介绍,如果艺术家主动做鉴证,鉴证过程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艺术品的微观特征,进行数据识别,再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方式进行存储记录,再由独立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鉴定认证和权威备案。这套系统还会记录下作品的尺寸、材质、装帧、款识、因章,以及交易、展览、出版等信息,相当于给艺术品办理了一张“智能身份证”。他认为,“如果仅靠目鉴,太主观,也容易受利益、人情等各种因素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