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明代瓷器及拍卖价格

名称:2013年明代瓷器及拍卖价格

供应商:上海京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1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1900号德必易园730室

手机:13761967113

联系人:蔡承丞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65607465

更新时间:2014-06-11

发布者IP:116.231.236.166

详细说明

  瓷器造假,自古有之,民国尤盛。不仅前朝瓷器皆在仿造之列,同时期“珠山八友”等名家亦不能幸免,因此八友存世作品精粗并存,真假混杂。就赝品而言,有民国时期的老仿瓷和现代的新仿瓷。老仿“珠山八友”瓷,多是在 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出现的,这些仿品与“珠山八友”在同一个时期。老仿瓷的鉴定难度相对来说大一些,主要原因是胎质和釉色同样具有民国时期陶瓷的特点,而且品相又陈旧,少有疑点,容易迷惑人。老仿瓷多是八友当年的徒弟及其追随者所为,笔者所见其作伪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别:一是当年的代笔之作,二是抄袭模仿之作,三是刻意假造之作,四是主观臆造之作。下面就老仿瓷的造假手法和甄别要点作些分析。

  代笔之作是指非八友亲笔所为,但却是八友所认同之人的作品。民国时期由于“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和名气颇大,贵戚权门,商贾雅士,对“珠山八友”瓷画作品趋之若鹜。他们的瓷画作品很有市场,八友成员不仅结社互助,有的还自开画瓷店,谋求发达。他们一边勤于画瓷器,一边带徒授艺,多数弟子在随师学艺并具有一定水准之后,也帮师傅做些摹稿、填色之事,甚至参与和帮助师傅完成应求之作。此种现象是中国几百年来师徒传艺的惯例,在民国时期较为普遍。代笔之作一般是门徒按师傅的画稿临绘后,由师傅修改匡正,并亲题款识而完成的。严格来讲代笔之作不是仿品,如汪野亭的墨彩瓷板画《一帆风雨裹》,该画的山石画法正如画上诗中所题,摹宋代米芾之法,以点代皴,层层积染,汪氏不曾以这种皴法画山石。笔者就此幅作品与汪氏之女、著名瓷画家汪桂英作过深入探讨和精心比对,其稚拙生硬的笔法和墨色的运用与汪氏风格迥异,但从题字笔法分析,该瓷板画的落款属汪氏所书无疑。像此类非八友亲手所画而又有真落款的传世作品有一定数量。

  主观臆造之作,是指在绘画风格、笔墨技巧上学得一些八友画法,并根据一些参考资料而任意画出来的八友作品。由于臆造者水平不同,仿真程度也有区别。一般臆造作品,由于仿造者功力不足,作品“马脚”较多,真假易辨,在当时市场价格也低,符合了一些附庸风雅而购买力水平又较低者的需要。稍微有点水平的臆造之作,多为“红店”所为,民国时期有的“红店”,公然挂牌可订购八友之作。这些臆造之作,也只是整体看上去有些像,只要从内容、构图、笔墨、色调、绘画技巧、题款等方面稍作甄别,也是漏洞百出。而民国时期有些好古之人乐于购买,并精心收藏,导致某些仿品流传至今,造成鱼目混珠之现象。

  另外,老仿瓷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画面没有题款,只有印章,或只题穷款。目前市面上没有题款只有印章的赝品,以王琦作品为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王琦早期确有少量不题款的作品,造假之人想借此混水摸鱼;二是王琦书法功力深厚,常以草书题款,仿造难度大,容易露出“马脚”。只落穷款的赝品,以冒程意亭、刘雨岑作品为多。仿造者抓住他们有落穷款的经历,旨在回避其题款仿造难。“珠山八友”无题款或落穷款的作品极少,此类赝品一般来说胎釉、画面都很像,鉴定时要着重从绘画风格、笔墨 (料)特征等方面人手,厘定真伪。

  新中国成立以来,前 30年仿“珠山八友”瓷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旧政权的倒台,造假之恶习在打击和荡涤之列;二是尚古之风为那个时代所不容,造假之作无立足之市场,缺少经济价值;三是部分八友成员尚在,他们的作品也从迎合达官贵人的收藏需求,转向歌颂和反映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生活,仿旧不合时宜。新仿“珠山八友”瓷的产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收藏之风逐日兴起,新仿“珠山八友”瓷也就越来越多。一是崇古怀旧、赏玩收藏之风开始抬头,市场需求逐渐升温;二是随着建国后对“四旧”的荡涤和扫除,特别是通过“文革”十年的洗劫,民国之物难以寻觅,收藏的升值空间大;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市场等各方面,都给仿造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笔者了解,新仿瓷的作伪手段有复制、移植、合造、臆造等多种,下面试作分析。

  复制造假是指造假之徒以“克隆”形式,有意识、有套路地如法炮制八友瓷画赝品的行为,旨在牟取暴利。新仿“珠山八友”瓷中复制的赝品有两类:一类是以真品实物为蓝本复制的,另一类是以印刷品为蓝本复制的。以真品实物为蓝本的复制品,其大小尺寸与母本一致,画面构图、内容、笔法、题款、印章均为母本之翻版,此类赝品,出于圈内人和以此买卖为业的高手,造假者往往持有真迹,但秘不示人,让高手以实物为蓝本揣摩演练,悉心描摹。\

  另一类赝品是以印刷品为蓝本复制的,相当于古代书画技法传授中的“对临”。诸如此类仿制品,鉴赏者不但从品相特征等方面可以看出破绽,稍有研究者,对真迹的:藏处及相关信息也会知道,查找对比之后,容易找出赝品与真品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