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品牌:观赋艺术品
-
公司行业:古董拍卖
-
服务项目:鉴定、拍卖服务
-
种类:玉器
-
公司区域:上海
-
适用范围:全国
古董类别繁多,例如:陶瓷、金石、书画、杂件等等,因不同种类鉴定方法各不相同。一般鉴定师都是专攻一个或两个方向,精通所有类别古董的鉴定师毕竟还是少数。
鉴定一件古董除了要鉴定它的真伪、材质,为了更好确定它的收藏价值,还要判定它的具体年代、出处(是否为大师作品,又或者是官制还是民间作品)等,非常复杂。因此鉴定者除了古董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理化等方面的知识。因为篇幅关系,笔者不可能一一例举,只能简单说说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又常见的古董类别鉴定。
玦是我国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 常成双成对地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块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新石器时代玉玦 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块外,均光素无纹。红山文化猪龙块(又称兽形块)形制,形体普遍较大,有的块上有细穿孔,当是佩玉。考古发掘已经实,该文化的大型块多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 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状,肉部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 春秋、战国玉玦数量多,此期玉玦 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块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 ,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明、清两代伪古玉玦 ,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早期玉碟见于商代,短圆筒形,上端呈斜面,下端平直;正面以双勾阴线琢一兽面纹,方形眼,细长眉,宽鼻内上卷,口角上拉,耳后贴;角似牛角;脸面两侧雕以身、尾和足,双目下各钻一孔,可缚系于手,器背下部有一横向凹槽,供用来勾弦。玉碟至汉代逐渐演变成一种佩饰,即蝶形玉佩,后世俗称“鸡心佩”,失去了原有的实用功能。西汉碟形玉佩为扁平体,器形主体似碟而加以变化,略近椭圆形,上端中部出尖,下端圆弧,中间穿一大圆孔,一面稍凹,一面微拱,器身上常用阴线刻划流云、勾云、卷云纹等。器身两侧(有的是一侧或上方)往往透雕出附加装饰,或为变形凤鸟纹,或为龙纹,或为螭纹,或为卷云纹,姿态不一。西汉早期玉佩中部蝶形较短矮,两侧微鼓;中期更鼓,圆孔较大;晚期碟形细长,圆孔变小。东汉碟形玉佩有的如扇形,长椭圆孔,器廓外环绕双螭、凤纹和云纹,也有器内外集螭、,纹饰于一体的。西晋碟形玉佩在主体上部琢一长方形穿孔,主体两侧透雕对称的龙纹,主体上细刻有兽面纹和卷云纹。东晋碟形玉佩主体中间穿大椭圆孔,旁侧对角上透雕互相顾盼的双螭纹,皆回首弯躯作穿云状,形态类同于汉螭,但刻划不如汉螭细致。宋代始出现仿汉的碟形玉佩,但在一些细节处加以变化,如产生出二叉螭角、四叉螭尾等。清时玉碟呈短直筒形,上下端平直,与早期形制略异。器面上琢刻人物、山水、花乌、寿字等纹饰,也有光素无纹的。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礼仪两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禅用玉册,帝王盖棺论定的玉哀册;後者有玉带板,玉步摇等。唐代玉器造型与用途的新特点:其玉器造型与用途趋於统一,功能明显,这与早期玉器造型与用途有时相脱离,一器多用明显不同。唐代玉器旧的礼仪玉退出舞台,出现新的礼仪玉,丧葬玉几乎迹,佛教玉器、实用玉器皿、摆饰玉大行其道。唐五代的礼仪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目前所知只有禅地玉册哀册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