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公司行业:古董
-
服务项目:鉴定拍卖服务
-
种类:瓷器
-
适用范围:一二线城市
-
公司区域:上海
经高温熔融形成的瓷器釉质呈现一种玻璃态均质体状态。其内部结构自诞生之日起就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自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转变,就是釉子的“老化现象”。老化程度不断加深,较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做旧对釉子表面会有损伤,对釉子的内部结构影响较少。
仿汝窑瓷器 (左) 和汝窑考古瓷片(右) 在显微镜下放大130倍照片明代款识书法刚劲有力,挺拔;清代则柔和;清代双罔,二条平行,一样粗细。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斗彩红龙凤盖罐明代圈固有头有尾,粗细不同;识别真假款识还要结合瓷器的新旧来进行。新瓷有光泽,称燥光,耀眼,旧瓷光泽稳定。若为旧瓷新款,则底款多为二次加烧而成,称加烧款。加烧款的底釉与釉面不同,断代伪托款与做假也不同,如宣德瓷在明代正德时有仿制,鉴别时须要留意。
瓷器鉴定“造型、胎釉彩、纹饰、支烧方法,款识”五大要点,是中国瓷器研究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九十年代初期研究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冯先铭先生是中国收藏界瓷器方面的顶级专家。他七八十年代主持过大部分古瓷窑址的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的考察资料。在八十年代以后主持主编《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等引领中国古陶瓷研究方面的教科书籍,是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先驱人物,可惜在九三年去世。他所总结瓷器鉴定的“五大要点”是根据考古资料国家博物馆实物综合总结。这在九十年代初期以前,对国家博物馆实物的鉴定指导和实践上比较准确。但是九十年代以后,在民间收藏火热,仿古造假猖獗的新形势下,用鉴定博物馆藏品的标准方法来鉴定真假混杂的民间藏品已经不能适应。因为原来的“五大要点”仿古造假者够照样仿制,给鉴定造成难度,增补“锈蚀,痕迹,包浆”三项要点在现实鉴定中将更具实用性和实战意义,是釉面包浆鉴定,在前七大要点判断后,如果包浆不对可一票否决,如果包浆无疑问即可一锤定音。因此笔者斗胆把冯老先生古瓷鉴定的“五大要点”增加为“八大要点”,供广大藏友在收藏实战中借鉴参考,正确与否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求。中华民族地大物博,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传世与埋藏地下的古瓷奇珍异宝繁多胜数。有很多课题疑点需要专家学者、收藏家前赴后继去研究解秘。比如中国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元青花瓷是英国收藏家首先发现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公布于世。元代釉里红瓷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江西省发现出土实物后才开始研究。青花瓷原来说创烧于元代,国内外发现数件唐代实物标本以后,把烧制年代前推为唐代。笔者收藏一件从造型各方面判定为五代时期釉下青花实物,可以推断继唐代以后,五代仍然烧制过青花瓷。宋代青花藏界都分析唐代以后应该有延续烧制,但至今没见实物问世。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一九八六年在河南宝丰县发现窑址以后才确定其烧制准确年代。五大名窑中的北宋官窑,南宋哥窑因没发现烧制窑址,目前仍有许多迷点破解。康熙时期烧制的单釉“豇豆红”,以前藏界认定为康熙时期创烧。八十年代在景德镇明代宣德官窑地层出土“豇豆红”官窑瓷片实物后实,原来“豇豆红”是明代宣德创烧,康熙烧制“豇豆红”是仿烧明代宣德。
痕迹鉴定:古瓷釉面由于年代久远,在使用、把玩、收藏过程中,受硬物磨损或磕碰出现的一种痕迹,这种痕迹表现使用器较重,摆设器较轻。在同一器物上,口沿部位、突出部位较重,其他隐蔽部位较轻。这种痕迹形状不同形迹不一,没有规律性。现在做假者人为制造的痕迹,形状统一,规律清晰,迹新无年代感和层次感,与古瓷日积年累形成的旧痕迹有明显不同,收藏者可根据痕迹表象观察判断做为参考依据。但是瓷器釉面的痕迹多少或有无受收藏保存现状有直接关系。北京、台北、故宫库房内收藏有明代、清代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瓷器,运到北京皇宫后一直秘藏没展出过。这种器物虽是明代、清代数百年也见不到丝毫痕迹。近现代出土或出水的元代以前的老窑古瓷虽年代久远,由于出土或出水的年限很短,损伤的痕迹轻微或者没有损伤痕迹。民间家传的旧藏,由于珍惜秘藏,保存完好也见不到损伤痕迹。应该辩分析,结合其他鉴定要点综合判定,不要一叶障目错失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