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公司行业:古董
-
服务项目:鉴定拍卖服务
-
种类:瓷器
-
适用范围:一二线城市
-
公司区域:上海
陶瓷上的纹饰,不管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其时大家的审美观,每一年代,都有自个明显的个性和特色。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规划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
瓷器的装饰纹样为。装饰手段有刻、划、剔、画、彩绘等。各时代纹饰图案均有自己的特,是鉴别瓷器时代、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现仅就明清常见纹饰图案择要作以分类归纳。植物图案。主要有莲花、,牡丹、菊花、兰花、蕉叶、卷草等纹饰。莲花纹。从南朝起莲瓣纹大量用于青瓷装饰,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几乎每件器物上都有缠枝莲或各种莲纹及莲瓣纹,莲瓣之间留有空白是元代特点。莲花也是明清瓷器常见的图案,常以轮廓线形式出现。牡丹纹。有缠枝、凤穿牡丹等,还常和梅、菊、水仙花组成四季花卉;再加之杏、桃、石榴、荷、葵、桂、芙蓉、山茶,组成十二月花卉。其装饰方法,以青花为主,其次有斗彩、珐琅彩和粉彩。雍、乾官窑牡丹有粉红、黄、蓝、绿、紫等颜。菊花纹。明代洪武时,常见扁菊花纹形式出现,花心为网格状;永乐官窑以单层菊瓣较为常见,民窑多为写意之作;宣德官窑花叶有明显的勾脉,民窑勾线填留白;成化官窑花大叶稀,民器粗犷;弘治民窑构图繁密,双层花瓣;康熙官器线条流畅,花瓣细长,民器花头圆润饱满;乾隆官窑构图繁缛,辅助纹饰见多,民窑图案化倾向明显,花形夸张,层次较少。卷草纹。由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发展而来,唐代定型为卷曲的缠枝草叶纹,明清两代经常用做瓷器边饰。洪武时为一笔勾画,无叶片;永乐时变为勾线平涂有叶片;万历出现了五彩卷草纹;清代卷草纹主要用于青釉印花、斗彩、粉彩以及仿永乐、宣德青花瓷上,其特点又变成洪武时的纤细、卷曲,无叶片。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款识而明、清官窑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 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清代顺治,康 熙二朝亦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从瓷釉上看,首先要记住什么釉在何时出现、盛行和消失,各时期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比如,宋代哥窑器,除了胎呈紫、黑,器型较薄、紫口铁足特征外,还有釉质肥润(甚至釉质比胎要厚)、釉青中偏黄、开片较规整、不饰花纹等特点。再如定窑,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受邢窑影响很大。邢窑白瓷釉为雪白,巩县窑为牙白,定窑为奶白,有泪痕(白中闪黄),芒口、覆烧、胎白精细。黄釉早出现在唐代,当时安徽的寿州窑、河南密县等烧黄釉器,但决不是明清时代意义上的黄釉。弘治黄釉代表着明清两代的黄釉的高水平,以铁为着剂,用氧化焰低温烧以后逐渐减少,天启停烧。清代从康熙年起,历朝都烧制黄釉,有浇黄、蜜蜡黄、蛋黄等。康熙时蛋黄釉釉深,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釉汁混而不透,呈淡嫩,此釉直至道光仍有烧造。红釉元代由景德镇烧造,到明代有了很大发展。永乐时红釉比较鲜艳称“鲜红”,釉面厚润。宣德时红釉发深,称为“宝石红”,其显著特征:一是橘皮釉现象比较明显,二是器物口沿部分自然形成一条白线,红白分明,被称之为“灯草口”,康熙时期的红釉器多有仿制,但应是人为加上去的白釉,看上去不自然。成化时红釉较为难得,泽浓艳。嘉靖时鲜红釉技术失传,改为矾红,至清代才恢复生产,并出现了若干个新品种。康雍时祭红釉艳丽,乾隆时黑红,嘉、道比乾隆时浅,但不如康雍时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