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公司行业:古董
-
服务项目:鉴定拍卖服务
-
种类:瓷器
-
适用范围:一二线城市
-
公司区域:上海
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人称之为: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它轻巧、秀丽,做工,透光性好,是中国景德镇传统艺术名瓷之一。在薄胎上描绘有青花纹样(见青花瓷),称青花薄胎瓷;描绘有粉彩纹样(见粉彩瓷),称粉彩薄胎瓷。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 景德镇制出薄胎瓷,成化年间已有较高成就,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生产的“卵幕杯”(薄如蛋壳的杯子)、流霞盏等精制品,清代正式生产。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建国以后,薄胎瓷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高水平。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至于对窑口的鉴定,宋代以前的瓷器,须根据其烧窑遗址发掘出土的遗物,进行比对和印,比如一些窑口明确的老瓷残片,就是好的学资料。元代及以后,除了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外,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北方地区仍有一些瓷窑在烧造。不过,青花瓷都是景德镇窑的产品,这点无需再断。但是,其他品种的瓷器仍需要对其产地进行研究和判断。卵白釉器是元代景德镇在宋代青白瓷生产的基础上烧造的新品种,其釉恰似鹅卵壳,泽匀净,无开片,釉质紧密光润,胎体厚重,多数有印花装饰。卵白釉器的产量远比同时期的红釉、蓝釉器为多,主要是由于元朝“国俗尚白”,皇帝对景德镇烧造的“洁白不疵”的瓷器,有着某种嗜好。据成书于元文宗时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五《中书耶律文正王》传记载,元朝确有“国俗尚白”的风俗:“己丑,太宗即位……诸国来朝者,多以冒禁应死,公(耶律文正)言:‘陛下新即位,愿无污白道子。’从之。盖国俗尚白,以白为吉也。” 根据《元史·舆服志》记载,蒙古帝王的旌旗、仪仗、帷幕、衣物常为白。在忽必烈身边任职多年的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曾记述,每逢春节举国皆白,四方都贡献白布、白马,时人互赠白礼物以为祝福。又据元人彭玮在《辍耕录·跋》中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甲申,桑哥为相,与江南浮屠总摄杨辇真珈相表里,嗾僧嗣古妙高上言,欲毁宋诸陵。明年乙酉正月,桑哥矫制:‘可其奏’,于是发诸陵,实利其殉宝也。又哀诸帝遗骸,建白塔于杭故宫曰‘镇南’,以厌胜之。”可见元代尚白内涵之,既有镇邪、吉祥之意,又能表达一种崇高的礼节。
贼光又称新光、浮光、火光,是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的光,一般年代不远的新货上都会有这样的光,表面看起来炯炯刺目。当然,也有一类属于从未使用、未启封过的旧瓷,在开箱时的光泽也会灿烂如新。宝光,即一种由内而发的光泽,温润鲜嫩、如脂如玉。具备这种光泽的旧瓷,往往都是胎釉优秀、瓷质的之作。这类瓷器能经受得住氧化物的侵袭、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其光泽依然夺目。、玻璃光,所谓玻璃光,即类似于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泽。这类光泽,和上述的宝光是有所区别的。玻璃光相对会有玻璃的质感,亮度方面也会比较高。具备玻璃光泽的瓷器,一般年代都比较久远,有的甚至埋于土里数千年,亮度不减当年。经高温熔融形成的瓷器釉质呈现一种玻璃态均质体状态。其内部结构自诞生之日起就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自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转变,就是釉子的“老化现象”。老化程度不断加深,较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做旧对釉子表面会有损伤,对釉子的内部结构影响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