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公司行业:古董
-
服务项目:鉴定拍卖服务
-
种类:瓷器
-
适用范围:一二线城市
-
公司区域:上海
第二个是看釉面。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有否流淌,看与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面的剥落和开裂,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又不可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
第四是要在器物上看到真正的老气。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有包浆的器物上面,就会有一层类似涂了薄油一样的温润的油光。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强。如果是青花器,那么,包浆下的青花,应是下沉的,犹如上面有一层水一样,俗称“水头”。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如果器物入过土,也应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蚀的痕迹。新出土之物,闻之应有土香气味。现在也有人工用酸腐蚀等方法来做的,但不像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样深入肌理和无规律可循,闻之则有异味。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率。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用眼来观其造型和纹饰,辩其胎釉色泽与厚薄,审其器足及款识,又要将其摩挲以别粗细,用指叩敲以察音响。这五方面要素缺壹不可,切不可偏执壹方,谨据局部或偶然巧合而妄断时代。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简言之,可以这样说:“造型为根本,胎釉是关键,纹饰辩时代,款识察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