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公司行业:古董
-
服务项目:鉴定拍卖服务
-
种类:瓷器
-
适用范围:一二线城市
-
公司区域:上海
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据是不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参照其它方面的特,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不易仿效之处。
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一要看胎质;二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如果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精细坚致,那么,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黑釉盏的胎质也是比较粗松的。而且,当时工人在制作拉坯工艺时做得利落,每个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明显,很粗糙。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窑碗修胎讲究、工细,胎质又是很坚硬、精细,那么,不必看其它方面,这个碗必定是后仿品无疑。所谓涩、滞、燥与润、滑、爽,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其次,瓷器的衣着亦即釉质也决定着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总的趋势是,透明釉比乳浊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
由于卵白瓷中发现有“枢府”字样,因此人们称之为“枢府窑”器。“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是元代高军事机关,具有“枢府”铭的卵白釉瓷器,应属“枢密院”的定烧器,是毫无问题的,但传世的这类卵白釉瓷大多是没有文字的,只有少量有“枢府”铭,一般都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枢”和“府”分别在相对的。除了“枢府”字样外,卵白釉器还发现有“太禧”、“福禄”、“福寿”、“东卫”和“寿”、“福”、“良”、“王”等单个吉祥字样铭,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品中还有“昌江”字铭的器物。近年来,在景德镇湖田地区,考古学家发现在同一窑址其早期是烧制青白瓷,稍晚出现“枢府”瓷和青花瓷。在景德镇南河南岸刘家坞窑址专烧卵白釉官府用品,南河北岸则烧制民用品。南岸产品要经过严格挑选,进贡朝廷,剩余者民用或外销。因此,长期来把元代的卵白釉器统称为“枢府窑”器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