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公司行业:古董
-
服务项目:鉴定拍卖服务
-
种类:瓷器
-
适用范围:一二线城市
-
公司区域:上海
经高温熔融形成的瓷器釉质呈现一种玻璃态均质体状态。其内部结构自诞生之日起就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自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转变,就是釉子的“老化现象”。老化程度不断加深,较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使用物理、化学方法做旧对釉子表面会有损伤,对釉子的内部结构影响较少。
永乐甜白釉僧帽壶器型:永乐甜白釉瓷器以碗、盆、高足杯、小型梅瓶、僧帽壶多见,双耳瓶、玉壶春瓶、荷叶盖罐、爵、扁壶以及波斯型执壶、盏托、盖豆、花浇、印台、圆筒型器座、鸡心扁壶、葫芦瓶、小盏、军持等器物也有生产。胎釉:永乐甜白瓷延伸于元代枢府瓷。使之胎体韧性更强,坯体更薄,更细腻洁白,同时增加铝的成分,使烧制温度升高,使永乐甜白瓷处于半脱胎状态。在釉的配比上,去除铁的成分,使胎体仰光透视会呈现出为浅淡的粉红,且釉面积釉处呈现微微的虾青。
从瓷釉上看,首先要记住什么釉在何时出现、盛行和消失,各时期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比如,宋代哥窑器,除了胎呈紫、黑,器型较薄、紫口铁足特征外,还有釉质肥润(甚至釉质比胎要厚)、釉青中偏黄、开片较规整、不饰花纹等特点。再如定窑,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受邢窑影响很大。邢窑白瓷釉为雪白,巩县窑为牙白,定窑为奶白,有泪痕(白中闪黄),芒口、覆烧、胎白精细。黄釉早出现在唐代,当时安徽的寿州窑、河南密县等烧黄釉器,但决不是明清时代意义上的黄釉。弘治黄釉代表着明清两代的黄釉的高水平,以铁为着剂,用氧化焰低温烧以后逐渐减少,天启停烧。清代从康熙年起,历朝都烧制黄釉,有浇黄、蜜蜡黄、蛋黄等。康熙时蛋黄釉釉深,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釉汁混而不透,呈淡嫩,此釉直至道光仍有烧造。红釉元代由景德镇烧造,到明代有了很大发展。永乐时红釉比较鲜艳称“鲜红”,釉面厚润。宣德时红釉发深,称为“宝石红”,其显著特征:一是橘皮釉现象比较明显,二是器物口沿部分自然形成一条白线,红白分明,被称之为“灯草口”,康熙时期的红釉器多有仿制,但应是人为加上去的白釉,看上去不自然。成化时红釉较为难得,泽浓艳。嘉靖时鲜红釉技术失传,改为矾红,至清代才恢复生产,并出现了若干个新品种。康雍时祭红釉艳丽,乾隆时黑红,嘉、道比乾隆时浅,但不如康雍时鲜艳。
薄胎瓷的制作十分有特点,它需要经过40几道工序,并且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来完成的,一共要分三次才能够烧制成功。比较典型的工序有配料、拉坯、利坯上釉、绘画等等。其中,利坯需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步骤,要反复修琢,数量更是要达到数百次,才可以把原本有2、3毫米厚的粗坯修成0、5毫米,因为利坯是精细的一道工序。薄胎瓷是景德镇的传统艺术名瓷,它的胎体薄,通常来说都保持在1毫米之内,有人这样形容薄胎瓷:“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薄胎瓷整体风格秀丽、轻巧,拥有好的透光性,并且做工十分细腻、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