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看毛孔
真正的籽料,无论多么细腻,它的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坑,非常像人身皮肤上的汗毛孔。所以那一般就讲汗毛孔。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表面现象,绝不是人工可以伪造出来的,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奇石、玉石鉴赏与收藏专家黄宏亮先生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赏玩玉石有许多禁忌,需要留心,以免伤了美玉。一、避免与硬物碰撞玉石硬度虽高,但是受碰撞后很容易开裂,有时虽然用肉眼看不出裂纹,其实玉内部的分子结构已受破坏,有暗裂纹,这就大大损害了其程度和经济价值。二、尽可能避免灰尘。玉器表面若有灰尘的话,宜用软毛刷清洁;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于玉器表面,应以温的淡肥皂水洗刷,再用清水冲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剂。如果是雕刻十分的玉器,灰尘长期未得到清除,则可请生产玉器的工厂、公司清洗和保养。
一、工艺痕迹鉴定古玉工艺就是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鉴定方法:10—50 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 穿孔则较规整, 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 孔口、 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 倍或 20 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 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 匀净、 干净利落, 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
我国古代服饰的一大特点,就是穿长衫,所以在腰间需要用革带束住,革带饰是装饰于腰带上的饰件,既是装饰品,又是实用器。目前早的玉带钩发现于良渚文化,且均出土于死者的腰部,当为系带之物。春秋以后常见的带钩形势又有明显不同,考古发掘中,除铜带钩外,玉质带钩也常有发现。此时的玉带钩多为长条形和琵琶形,一般钩首高昂,有龙鸟、兽头。战国晚期,带钩数量迅速增加,其分布范围之广,数量形式之多,工艺制作之精,都是前所未见的。有的作品还与金银工艺组合镶嵌,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