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识别玉的好坏,要根据玉色、玉质、玉性等。不论是白玉、黄玉、青玉还是碧玉,其玉色一定鲜明,不邪不灰而元杂色者为最佳。就玉性和玉质而言,要求细而白润,纯而无杂。无论是什么颜色的宝玉,质越细润越好,越细也就越显滋润。玉制成首饰,适合于各种性格和年龄的人佩戴。无论是秀丽的青春女郎,还是丰韵飘逸的翩翩少妇,戴上一串闪闪发光的钻石项链,再配戴一个纯洁晶莹的宝玉耳坠或手镯,都会显得光彩照人。识别玉石,主要防止以硝子充当白玉。识别时可以从颜色、玉性、断口、杂质、比重和声音等方面来进行。
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的腐蚀现象。鉴定方法:10—50 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其特点通常是蚀孔、 蚀斑现象, 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 这一点是目前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 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 蚀孔、 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 这种古玉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 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缺乏腐蚀自然普遍性。
那么消费者如何来鉴别玉饰品的真假呢?给大家介绍了几种方法。即玉的颜要均匀,不能调不一,还要泽鲜明,没有与其他杂混在一起。专家还强调,不要在灯光下观其颜,因为玉器的颜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要比自然光线下的效果好很多。指玉的通体要剔透,没有杂质和黑斑。如果是B类、C类货,其内部常有结晶状的小块。即真玉表面会光洁、温润,不会出现毛细裂纹,而如果是经过酸洗的则经常会出现如同“呢子大衣上粘着的小细毛毛”一样的纹路。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鉴定方法:10—50 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 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 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 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 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 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部或,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火烧仿氧化古玉,表面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薄,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则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似氧化白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我们注意。 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 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以上记载反映了几个事实:1古玉鉴别从宋代就有了。说明宋代或宋代以前就有托伪之作了。2当时辨伪还不太普及。十三个京官共同鉴别只说得一个大概,还要请专家(李公麟)来论断,反映了当时伪品不多,知者甚少,辨伪之法尚未普及。3鉴真辨伪者在情况下也会弄虚作假。因为自古以来,当政皇上均把有否传国玉玺当作真命天子的。而真的传国秦玺,早在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人临城下时,被后唐末帝李从珂在玄武楼抱着自焚,从那时起秦玺就没有了。众议官考正史,只说了玉质、印文,故意忽略了汉献帝时曹氏在传国玉玺肩部加刻的“大魏受汉传国玉玺”八个字和公元329年后赵石勒加刻玉玺侧壁的“天命石氏”四个字。更何况早在汉代王莽篡政时,太后掷玺磕去一角……这些重要的细节众议官与李公麟均未提及,可见是故意谄媚圣上,讨得个皆大欢喜。4从《二十四史》记载中可以看到,宋代已有玉器鉴别了(造型、纹饰、玉、玉质、做工、考等),这些传统的办法一直沿用至今。宋人尚古,始有仿古玉、伪古玉问世;晚明时期文人风雅怀旧,伪古玉又大量出现;清代皇上嗜古,舍得用好玉,并有大量出土的古玉做标本,仿古玉、伪古玉再起高潮;民国初洋人需要,洋庄伪古玉能牟高价;上世纪80年代港台热需,供不应求;现在更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追求,所以仿古玉、伪古玉是随市场的冷暖波澜迭起,应运而生。5传世古玉的鉴别十分复杂,1981年台北出版的《故宫古玉图》中,许多西周、春秋、战国、两汉、唐宋的器物,后来确定是明晚期的仿古玉、伪古玉;不少国外的大博物馆,也请国内的专家在他们的藏品中剔除洋庄伪古玉。博物馆尚且如此,业余爱好者想一步到位,百失,不走眼、不错买,恐怕不太容易,需要慢慢来。END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