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0 14:40
对于托裱过的珂罗版印刷品,背面无法观察,从正面看很平,缺少质感,用手轻摸画面重墨或重色的地方(特别是石绿、石青等)没有涩感。
(3)有些颜色易掉色(如大红、石青)不妨用一小块白色软纸蘸清水在颜色上轻轻擦一擦,画在宣纸上的画是掉色的,而印刷在宣纸上的画是绝对不掉色的。
(4)对于那些在珂罗版印刷品基础上再人工着墨、着色的赝品,只要细心观察也不难找到破绽,后加上去的墨、色明显有浮在画面上的感觉。一般来说,后加上去的墨或色都不会太多,只是在明显的部位,若是笔笔俱到,那么,这幅画自然也就会失去原貌了摹是最易得形似的,它有三种方法:①先勾后填;②不勾径自影写;③勾摹物兼临写,又修饰之。勾填大都用以摹书,古法先用涂熨黄蜡较透明的纸(称为硬黄)蒙在原迹上面,以淡墨作细线,依笔法勾出一个轮廓来,然后取下,以浓淡干湿墨填空成字,所以也称为双勾廓填。第二种以纸蒙在原件上,径用浓淡墨依样摹写。摹工笔勾勒绘画,一般都用此法。第三种亦大都用于摹书,先勾淡墨廓后,再用一笔在廓中摹写(有异于不见笔法的填墨),碰到虚躁笔锋处才略为填作。以上三法。因为勾摹时必须映于向明处(古代没有透明纸),所以都可称之为“响拓”。
唐代“弘文馆”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如太宗朝(贞观)有冯承素、诸葛贞、赵模、韩道政、汤普澈等,都是传名千载的好手。现在我们还能物华看到武后朝(万岁通天)摹的王方庆进王氏一门法贴,即《万岁通天贴》,真可谓“下真迹一等”。摹拓时把原纸上破缺处物都以细线框出(因为它的目的是仅为留一副本),否则真不容易使人望知是个摹本呢!
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书的写法,华中有时会将牵丝的笔画搞错,例如唐摹王羲之《丧乱贴》中的“咏”字,《奉桔贴》中的“馀”字等等,很容易看出有错。
工笔人物和早期的勾描山水等也可以影写摹拓。但如搞得不好,有时会将人物的衣纹搞乱,如所见宋摹传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其中就有这样的物华情况。这些东西有的可能是一翻再翻之本,勾摹者根本没有见过原作,所以人物面相也往往呆板无神情。勾填的方法,在书法中又易在牵华博丝处易显得不太自然(特好的例外),还有一些集字勾摹的,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更都有不呼应不贯气的现象,如所谓王羲之书物钟繇《千字文》卷等,即可见一斑。另外有些人一生专学一家的书画(大都是儿子学父母,门生学老师,或当时的私淑者),学到成熟后,他和那华中个“被学者”的面貌几乎取得基本上的一致(当然不可能绝对的一样),可以大量随便制造,这种仿本,又往往专学某人的殊异处,物以致形成一种“套子”,有的书法中的同样字几乎可以千篇一律,真迹倒反而不是这样。所见如元代钱选《孤山探梅图》卷(七真迹粗野博中),明代沈周《溪山深秀图》卷(比真迹板俗),王宠小正书临晋唐贴册(真迹倒不如临本匀正),等等。这些全为同时人仿作,大中物都似是非类,类似的更不计其数。要搞清楚那些仿作书画,最好要能先看到仿作者的本款画,以之对照,就容易直抉其稳。例如我们因物中看到过王翚的早年自画,才能更确切地断定上述的三件“元人”画为伪造无疑。
所见唐宋摹晋贴,以及宋以来摹晋、唐等大都用上述三种方式。五代两宋画法逐渐复博杂,如出现皴染兼施的山水画等,根本无法勾摹,因此三法渐废,而大都以临写来代替了。但临写时也有先取透明纸,依形象(多半是绘画)轮廓,用浓墨约略勾出部位,取下后再将纸绢盖在浓墨勾的稿本上,然后看着原作临写。这种作法可说是半摹半临(基本上算是临本)。
广州哪里可以鉴定黄胄字画真假广州哪里可以鉴定黄胄字画真假广州哪里可以鉴定黄胄字画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