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喝茶的七大好处
其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沁;
其二,紫砂壶经久耐用,透气性非常好,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味;
其三,茶叶不易霉馊变质,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其四,紫砂壶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无冷炸之虞,又文火炖烧;
其五,砂壶传热缓慢,使用提携不烫手;
其六,壶经久用反而光泽美观,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
其七,紫砂泥色多变,融书画、镌刻于一炉,可陶冶性情,颐养身心。
范林源(1887~1947年),宜兴蜀山东邻西望圩村人。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艺人范承甫(大生)家紧邻,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怀抱中长大,从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头玩。范林源的父亲世代务农为生,也较看不起做手艺的人。范林源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承甫学紫砂,范父始终不答应,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没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
范林源成家立业后,看到范承甫茶壶越做越好,心底跃跃欲试。后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作技师,渐渐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师学艺。范承甫见他已成家立业,做徒弟要养家活口很难,就劝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术要领。范林源记住技术要领,回家学学做做,做做再问问,问问再做做,凭自小就看熟了的制壶工序,终于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
范承甫及其弟范锦甫对范林源十分关心,经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盏生意给范林源做。民国十年(1921年)以后,范林源开始自成一格,即专制紫砂杯子。先帮“宜兴利用公司”做,然后帮“铁画轩”做。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范林源正式受聘于“宜兴吴德盛陶器店”做为技工,替“吴德盛”专制紫砂杯。此间,范林源所制紫砂杯严谨精致,或圆或菱,或塑或饰,型态各异。“吴德盛”要配任何一种杯子,范林源都能做出来,而且做到与配套的壶具十分协调统一,要不是杯底打上“林源”的印款,壶上打上他人的印款,人们还以为成套茶具都是范林源替“吴德盛”做的。三十年代中后期,范林源做紫砂杯做出了名,盖杯、套杯、盘杯、圆货、筋瓢货都做的端庄周正,产品长销不衰。
四十年代之后,范林源仍以制杯为生,在抗战艰难的岁月,他日夜赶制,还过着挨饥受饿的日子。由于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1947年春,范林源一病不起,病中仍挣扎着制作紫砂杯。至夏,病逝于西望圩家中,享年60岁。
2009-10-05 时大彬 明正德年制紫砂壶 成交价1100万
2011-05-28 顾景舟 竹鼎紫砂壶 成交价 1000万
2011-12-16 陈鸿远 万丰顺记款紫砂壶 成交价800万
2012-10-08 陈曼生 沈觉初刻紫砂壶 成交价600万
2013-12-28 周桂珍 寿桃形紫砂壶 成交价800万
2015-12-01 徐汉堂 民国紫砂壶 成交价210万
紫砂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古来名壶,从明正德嘉靖年间供春的树瘿壶、六瓣圆囊壶,到季汉生创意设计、曹安祥制作的同时能泡两种茶水的紫砂鸳鸯茶器——中华龙壶,每一把壶都独具匠心,在壶的欣赏性上下功夫。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紫砂壶长久以来,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它优良的实用功能,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即有所记载。明清两代人们认为茶壶之所以“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陶”,是由于紫砂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关于“越宿不馊”的说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