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无棣县属于山东省滨州市,位于中国山东省最北部,地处沿海,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无棣县版图面积1963平方公里,辖9镇2个街道办事处,568个行政村,571个自然村,43万人,与国家第二大跨世纪工程---神华工程的枢纽黄骅港隔河相望,是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素有"冀鲁枢纽"和"齐燕要塞"之称。无棣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兼粮、棉、枣、牧、渔、盐之利,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无棣县属于山东省滨州市,位于中国山东省最北部,地处沿海,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无棣县版图面积1963平方公里,辖9镇2个街道办事处,568个行政村,571个自然村,43万人 ,与国家第二大跨世纪工程---神华工程的枢纽黄骅港隔河相望,是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素有"冀鲁枢纽"和"齐燕要塞"之称。无棣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兼粮、棉、枣、牧、渔、盐之利,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新石器时代县境内有人类聚居,有东李遗址、韩家窑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西小王乡王家坟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磨制石斧。原始社会后期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集团时期,属于东夷集团。有唐虞时期无棣山(碣石山)、有大禹治水之导河无棣水(无棣沟)。
夏县境为兖州之域。"九河入海处当属兖州"。《禹贡》载:"济水、河水之间一带是兖州。"
商县境属薄姑(又名亳姑、蒲姑)国地,治所在博兴县境内。
西周县境为无棣邑,因境内有无棣山、无棣水而得名。周灭商,姜太公封齐君建国于营丘。无棣邑为齐国北疆、渔盐之区,是华夏古老城邑之一。《左传》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清《海丰县志》载:"今之武乐庆盐皆其旧境。"《宁津县志》载:"周,宁津属无棣邑。"《盐山县志》载:"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盐山县为无棣地。"
春秋战国无棣邑,为齐国地。《史记》载"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救燕返国,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于是分沟(无棣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国"。自此无棣沟以北地区划归燕国,沟为齐燕国界。
秦县境为厌次县,初属齐郡,后属济北郡。秦始皇以东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读压)之,次舍于此,而得名,治所在今惠民县桑落墅北。楚、汉战争时期,县境为汉将韩信所据,筑有韩信屯兵的信阳城,位于信阳乡车里村。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县境置阳信县,属渤海郡,治所在信阳乡车里村信阳城。新朝渤海郡改迎河郡,随属之。
东汉 县境初属青州平原郡富平县,永平五年(62年)改为厌次县,延光元年(122年)改属冀州渤海郡阳信县,延康元年(220年)阳信县改属青州乐陵郡。
魏晋县境属冀州乐陵国阳信县。晋末国改郡,为乐陵郡阳信县。
东晋十六国县境为阳信县地,晋咸和二年(327年)属后赵。晋太和元年(366年)属前燕。晋太元七年(382年)属前秦。晋太元二十年(395年)属后燕。晋义熙五年(409年)属魏。
南北朝 县境为阳信县,南朝宋属冀州乐陵郡,后属北魏青州乐陵郡。北魏熙平三年(517年)冀、瀛州并为沧州,阳信改属沧州乐陵郡。后为东魏、齐地。高齐天保七年(556年)厌次省并入阳信县,阳信县移治马岭城(今惠民县),为附廓县。
隋无棣县,开皇六年(586年)析阳信县北部、饶安县东部置,属棣州,治庆云县于家店村。大业二年(606年),棣州改沧州,属沧州。大业八年(612年)废州置郡,属渤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