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泾河与渭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与陕西省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本省崇信、泾川县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7°00′-107°57′,北纬34°54′-35°14′,全境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2038平方公里。
截至2012年,灵台县辖5个镇、8个乡、1个街道,共4个社区、184个行政村、14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9752人,以汉族居多,占96.7%,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等,占3.3%。
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东南与陕西省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北靠泾川,西与崇信毗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途。
商为密须国。秦置鹑觚、阴密县,属北地郡。西汉时,今县境分属阴盘、阴密、爰得和鹑孤四县,分隶安定、北地两郡。东汉时分属鹑觚、三水县。魏晋南北朝时,分属阴密、鹑觚两县。隋时置良原县,分鹑觚县置灵台县,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之意。唐时县境内相继置有灵台、安定、鹑觚、良原、潘原、宜禄等县,并屡有分合。明为灵台县,隶泾州,属平凉府。灵台县辖境接近现代规模。清沿明制,仍为灵台县。建国后,灵台县隶属甘肃省平凉专员公署。1958年并入泾川县,1962年1月复置灵台县,属平凉地区行政公署(现平凉市)。
灵台县历史源远流长,商周文化积淀深厚。境内已发现有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包括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等各类文物点近400处,其中有包括草脉殿遗址、西山遗址、告王河墓群、晋代名医皇甫谧墓和唐代宰相牛僧孺墓等在内的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方面,灵台县博物馆共有藏品6400余件,其中一级品40余件。
灵台历史悠久,远在商周时期就先后建有密须国、密国。
秦代置鹑觚、阴密二县。
东汉后期设三水县。
东晋南北朝,曾先后设立过鹑阴、朝那、安武等县。
隋大业元年(605年),分鹑觚置灵台县,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之意,灵台县名始见于史册。同年西部始置良原县,鹑觚、良原、朝那三县均属安定郡。隋大业二年(606年),废灵台、阴密入鹑觚。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灵台县,属麟州。贞观元年(627年)废麟州,省灵台入麟游,天宝元年(742年),改鹑觚及析麟游为灵台县。
元七年(1271年),省灵台入泾川。十一年(1281年),复置,以良原县省入。
清康熙六年(1667年),分陕西置甘肃省,灵台县遂入甘肃。
民国元年(1912年)灵台属泾原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灵台县直隶甘肃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原泾原道划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灵台县属之。
1949年7月24日,灵台县全境解放,成立灵台县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撤销灵台县并入泾川县。
1961年12月,恢复灵台县至今。
灵台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南与陕西省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甘肃省崇信、泾川县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7°00′-107°57′,北纬34°54′-35°14′,全境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203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