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略阳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西缘,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始建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略阳东南与勉县、宁强接壤,西北与甘肃康县、成县、徽县相连,宝成铁路纵贯南北,309省道和已经建成的十天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是汉中的西大门和陕甘川三省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总面积2831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2004年)。属北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降雨量860毫米。
略阳县辖18个镇:分别是城关镇、横现河镇、金家河镇、接官亭镇、何家岩镇、硖口驿镇、黑河镇、两河口镇、仙台坝镇、观音寺镇、白雀寺镇、乐素河镇、郭镇、徐家坪镇、马蹄湾镇、西淮坝镇、白水江镇、五龙洞镇。
县内生物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140 余种,兽类50多种、鸟类70多种,其中珍稀兽鸟20多种,家畜家禽有黑河猪、乌鸡等,特别是居全国四大乌鸡之冠的略阳乌鸡,已于2010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认证,为全省唯一获得保护的家禽品类。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7%,是我省核桃、黑木耳、香菇的重要产区之一,还有桑、漆、油桐、青冈、棕榈等经济作物以及天麻、杜仲、猪苓、当归、黄连、党参等可供药用的植物479种,地存中药材面积达66万亩,其中地存杜仲1亿多株,数量居全国之首,杜仲、天麻以及猪苓均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略阳县位于嘉陵江上游,秦岭西段南坡。因其地当秦蜀要冲、陕甘纽带,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兵家必争和商 旅辐辏之所在,素有"襟喉""锁钥"之誉。
略阳的古名甚丰,随着历代建置沿革,先后称过"沮县""武兴""顺政""兴州""沔州"等等。 至于略阳之名的由来,亦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至分为三类:一是光照说。据明代《游寺记》载:"时过午, 即不见日,盖山高云障,此略阳之得名也"。二是要隘说。据嘉靖略阳县志载:"此地为用武之地,曰'略', 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三是侨置说。南北朝时,陇之陇城县(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设有略阳郡。因连年战争,彼地大批氐 人南迁至此,仍旧沿用原郡县称谓。《南齐书》因而载之:"武兴县侨置略阳县。"
略阳自西汉元鼎年间划定行政区域以来,至今已足2100余年。而华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的历史,则可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从有关史料得知,先秦之前,这里是氐羌两个北方游牧部族的聚居地。他们以狩猎垦荒放牧为生, 播谷炙肉,存亡续绝,逐渐强盛发展起来。到了西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南边陲,在益州 至武都设郡立县,并将大批氐人内迁长安,划定略阳属武都郡治下的沮县,为白马氐族之东境。三国时期,蜀汉 先主刘备在略阳置武兴都以扼守这一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塞,筑城甚固,周围五面余步,惟开西北一门,外 有仓垒,三面周匝。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氐族统治者杨茂搜据武兴,废沮县。南朝时改置"武兴藩王国"。 北魏又改称"东益州武兴郡",下置"武兴县"、"长举县"、"鸣水县",其故址分别在今略阳境内的黑河坝 乡、西淮坝乡、徐家坪镇明水坝村等处。西魏时,又改置东益州为"兴州",武兴郡为"顺政郡"。隋废"兴州" 之称,只保留顺政郡。唐初,改顺政郡为"兴州",并置顺政县。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移所辖长举县于 今城北65公里处的白水江镇长峰村。唐长庆元年(公元812年),废鸣水县,并入顺政县。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东路治兴元(今汉中),西路治兴州(今略阳)。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 年),吴曦据兴州降金,受封"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叛平,朝廷即改兴州为"沔州"。元初,以沔州 属"广元路",稍后迁沔州治于铎水县(今勉县境内)。又废长举县,并入略阳,上属沔州,共为"兴元路" (今汉中)所辖。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略阳改属新置的"宁羌州",州又上属汉中府。明嘉靖三十 八年(公元1559年),略阳县被划出宁羌州,直属汉中府辖。此建置模式历经整个清代,相因未变。
略阳城区现存两处城池,如今一面傍山、三面环水的商业区,俗称"老城";与八渡河隔水相望的凤凰山下, 尚可看到半圯城墙的居民区,俗称"新城"。然而,实际情况是"新城不新,老城不老"。据《元和郡县志》载, 早在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出祁伐魏,就在文家坪(即今略阳新城一带),构筑成了武兴城,此即略阳建城之始 举。此后的千余年间,历代的州、郡、县,均设治于此地。直到南宋末年,频繁的战事促使这儿的城池毁废,繁 华烟消。明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陕西巡抚蓝璋派员前来略阳重新筑城,新址改选在现在的"老城"之处。 三年竣工,城周五里,共设五门,至今城东门楼依然雄踞在八渡河西畔。由此可见,所谓老城,其实不过400余年历史;而新城的存在,却已整整1700余年之久了。考其"新城"、"老城"之称错位的由来,当与清代道光年 间一次迁城有关。原来,老城自建成之后,因其三面环水之势,常受洪灾肆虐,苦不堪言。据方志不完全统计, 从明万历年初到清嘉庆十六年的230多年间,略阳老城因特大水患而大规模补修或重建就达8次之多。清道光七 年(公元1827年)七月,大雨连绵20余日,嘉陵江、玉带河、八渡河三水齐发,漫灌入城,以致城垣庐舍,尽 皆倾圯,损失惨重。陕西巡抚林则徐赴略阳勘察,决定将县城重新迁往凤凰山下的文家坪一带,以避洪灾之困 扰。两年后其城竣工,城周一里七分,设城门三座,共耗银四万七千余两。因系新建,故将此处称为"新城"; 与之隔河相对的原县城,自然就成了"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