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浙江省衢州市代管县级市。江山历史悠久。自夏、商、周到春秋早期,江山属扬州於越之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县,1949年5月6日,江山县解放。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江山撤县设市。
江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是浙江省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区域面积2019平方公里,总人口61.09万,下辖12镇5乡2街道、292个行政村13个社区。江山市地处中亚热带北部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兼有盆地气候的某些特点,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照充足,降雨充沛,雨热同期。
近年来,江山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色发展为主调,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两轮驱动战略,加快推进全民创业创新,致力打造华东地区最具活力城市,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幸福江山。
江山历史悠久。自夏、商、周到春秋早期,江山属扬州於越之地。春秋晚期,为越国西鄙姑蔑之地;楚威王六年(前334),楚灭越,属楚国。
秦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始皇政二十五年(前222),于姑蔑地置太(音:达)末县,江山属会稽郡太末县。
西汉沿用秦制。东汉初平三年(192),析太末县西境置新安县,属会稽郡新安县。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划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属东阳郡新安县。
晋太康元年(280),以弘农郡(河南)有新安县,遂改新安为信安。南朝陈天嘉三年(562),东阳郡易名金华郡,属金华郡信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金华郡改称婺州,属婺州信安县;大业三年(607),复婺州为东阳郡,属东阳郡信安县。
唐代废郡置州。武德四年(621),置衢州,分信安县地置须江县,“以县南有江郎山,北有须女泉故名”(明·天启《江山县志》),隶属越州总管府衢州,为江山建县之始。此后,衢州几度废复改易,须江县亦随之改属:武德六年(623)(《旧唐书》作武德八年),废衢州,须江县并入信安县,属婺州;垂拱二年(886),复置衢州,属衢州信安县;永昌元年(689),析信安县复置须江县,属衢州;天宝元年(742),改衢州为信安郡,须江县隶属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衢州,须江县又属衢州。
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吴越王钱镠,因境南有江郎山,改须江县为江山县,仍属衢州。
北宋沿用旧制。南宋咸淳三年(1267),江山县改名为礼贤县,仍属衢州,县治徙礼贤。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州为路,复礼贤县为江山县,隶衢州路,迁旧治。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攻克衢州,改衢州路为龙游府;二十六年(1366),复称衢州府。先后为龙游府、衢州府属县。
江山建制从唐武德四年(621)开始,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宝正六年(931),310年左右称为须江县;南宋咸淳二年(1266)以前,约340年左右称为江山县;咸淳间称礼贤,为时约10年;1276年后直称江山。
明清,江山均属衢州府。
辛亥革命(1911)后,属衢州军政分府管辖。民国元年(1912),废府,直属于省。3年,省以下设道,属金华道。16年,废道,仍归省直辖。22年,属省第一县政督察区。24年,属省第五行政督察区。37年,改隶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6日,江山县解放。7月1日建浙江省第三专区,属第三专区;10月,第三专区改称衢州专区,属衢州专区。1955年,撤衢州专区,改属金华专区。1985年撤金华专区,分设金华、衢州两市(地级),江山属衢州市。
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江山撤县设市(县级),仍属衢州市,至今
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东经118°22′37″-118°48′48″、北纬28°15′26″-28°53′27″,中心坐标北纬28°44′、东经118°37′。东邻衢江区、遂昌县,南毗福建省浦城县,西部与江西省玉山县、广丰县接壤,北连常山县。南北长70.75千米,东西宽41.75千米,总面积2019.48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