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洛阳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牡丹种植得天独厚,并以自古盛产牡丹而被中外誉为“牡丹花城”。特别是洛阳北邙龙脉,依山傍水,瀍涧之间、沃土连片、奇花异草、绿红叠峦、岭峰尽染。尤其是牡丹,独为一景,岭之奇秀、片片相连、一望无际、蔚为壮观,翠绿的株叶,艳红的花朵,玉白的花瓣,漫郁的花香,片片阵阵扑袭而至,真个令你心醉,令你如痴,令你神往,令你往返......
传统名花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将其视为吉祥物。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一位旅美华侨在参观了盐城枯枝牡丹后激动地说:“中国是我的根,牡丹是我心中的花。”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如:种牡丹、赏牡丹、爱牡丹、画牡丹、绣牡丹、唱牡丹,另外还有宴花、雕花、结花、拜花,形成不同牡丹文化习俗。其主要有: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人种牡丹、绣牡丹之俗,云南大理白族“赶山”观牡丹和牡丹木雕,西藏各地寺院中的壁画牡丹,北方满人旗袍上的牡丹,河南洛阳的插花俗,甘肃省临夏回族的“花儿”唱牡丹,陇西浪山观牡丹(朝山会)、牡丹命名、街头卖花俗,安徽巢湖银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以及洛阳、菏泽、北京、太原、彭县、上海、杭州、铜陵的牡丹花会和牡丹笔会。
洛阳人爱牡丹,从古到今都如此。早在《隋志?素问篇》中就有“清明次五日,牡丹华”,以记载隋朝洛阳人赏华场面。北宋中期,洛阳人植牡丹、赏牡丹已达到了空前。司马光曾用诗将洛阳繁荣景象加以描写:“洛阳春日取繁荣,红绿丛中下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欧阳修在他的《洛阳牡丹记?风俗记》中作了更为详尽的叙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竟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笙歌之声相闻。”鄞江周氏的《洛阳牡丹记》中也有记载:“姚黄……故洛人贵之,号为花王。城中每岁不过开三数朵,都人士女,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其为时所贵重如此。”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中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就是对当时人们酷爱牡丹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