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一个关于 门铃 的故事

时间:2016-07-04 16:16

  夏局长家安着个门铃,轻轻一按,叮咚作响,奏一曲电子音乐,十分好听。可是,那悦耳的声音一响,老夏就要把脸一沉,小声说一句:

  “麻烦! ”

  总是老伴去开门。

  老夏本来不会做官,只会作画儿。他做梦也没想到,机构改革那年,一定要让他当局长。组织部门和他谈话,他总是说干不了,最后惊动了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有文才,也有口才,先讲改革的意义,又讲人生的价值,最后引用了古人一句话:天地生才有数,若有济世之才,竟自遁世,岂不辜负了天地生才之心吗?老夏被感动了,但是仍不明白,自己除了画画儿,究竟有什么才能?后来才知道,那时配备领导班子,大学生要占一定比例—他有浙江美术学院的文凭。

  老夏领导的局没有经济任务,压力并不大。上班谈工作,他不怕,吹拉弹唱,画画儿照相,指导民间艺术,保护文物古迹,他都不外行。他最怕下班回家,最怕门铃响。

  老伴刚刚做好饭,门铃响了,是下属单位的一个女会计:“夏局长,你说吧,我和老崔谁的贡献大! ”他知道,评工资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自己虽然上过大学,但不知道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只好说都大都大。刚刚送走女会计,门铃又响了,是老崔。老崔是老同志,怠慢不得,赶忙拿烟、沏茶。老崔不吸烟,不喝茶,黑着脸摆贡献,从抗美援朝一直摆到改革开放……

  评工资不结束,门铃天天响。后来不评工资了,门铃响的更频繁—评职称开始了。星期天,刚刚铺下一张宣纸,想画一幅画,门铃响了,是老杜、小胡和小吴。小吴要求评“初职”,小胡要求评“中职”,老杜要求评“高职”,人人都有充足的理由。老夏说,评“初职”没问题,评“中职”要争取,评“高职”得会一门外语。老杜便急了,他说他会外语—八格牙路米西米西不是外语?老夏便笑了,耐心告诉他,那不算会外语。老杜也笑了,原来他知道,那不算会外语。

  评过职称,门铃声仍然不断,白天响,晚上也响。有要求调动工作的,有要求安排子女的,也有嘴上说什么事情也没有,其实是想要个一官半职的。老夏明知不能有求必应,但是答复一定得圆满。于是,有时需要金蝉脱壳,有时需要顺水推舟,有时需要大智若愚……他把“三十六计”至少发展到了四十八计,仍然有的满意,有的不满意。满意了的千恩万谢,不满意的指桑骂槐—当然,送一条烟,送两瓶酒的,也是有的。送礼的刚刚走了,叮咚叮咚,又来了告状的……

  老夏好静,早就厌烦了这种生活。客人一走,他便收了笑容,又对老伴说一句:

  “麻烦! ”

  “麻烦什么? ”

  “天天有人! ”

  “人世界,能没人吗? ”老伴总是这么说—她是站柜台的,天天和人打交道,惯了。

  老夏的门铃响了七八年,终于不响了。领导上根据他的请求,免去了他的局长职务,让他当了调研员。领导上一再声明,不是老同志犯了错误,而是为了给他腾出时间,让他集中精力为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

  老夏当了调研员,老伴也很高兴。老夏每天到局里晃一下(不晃也行),就可以回家了,除了看书、画画儿,还能做做家务。她每天上班时,总要给老夏交待一些任务:

  “该添火了记着添火。 ”

  “水开了倒在暖瓶里。 ”

  “中午喝粥也行吃面也行。 ”

  老夏欣然答应着。除了完成老伴交待的任务,他还种了两盆花草,养了一缸金鱼,每天把屋里收拾得几净窗明。然后坐在窗前,看书,画画儿,有时还读几句诗。他爱读这样一首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叮咚门铃在这之前使用的很广泛,家家安个门铃,一有人按下了,就需要蹭蹭蹭的跑去开门,老人家着急,怕人家等太久,就急忙忙的去开门,不安全,不知道是谁,乱开门,不安全。

  然后现在广泛的在推广无线可视对讲门铃,一款可视,按下门铃机子接听,可看到是谁来访,以及不用急忙的跑楼下开门,可以直接使用内机开门的一款无线可视门铃,安装简单,使用方便,赶紧拿起您的电话订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