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李玉棻字画的真伪辨别方法

时间:2017-12-02 12:06

  僧人言收藏

  吴中灵岩山寺素富书画之藏,昔文物出版社所影行唐寅《落花诗》一种,至今仍为寺僧所蓄,另有八大山人册页,据云精极。《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所载友生藏画者,王公贵族、文人学士之外,竟亦有僧人三家。《过目考》卷二“罗牧”条云“慈海上人藏有墨山水直帧,多写鹿角树,古劲萧疏,削繁为简,得元人枯淡趣”,按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九十七著录“慈海,京师拈花寺僧,有《随缘集》”,或即此人。

  观其笔迹,与李翰文跋琴拓无二,但下钤“李庆多印”、“大苏小米之斋”、“瓦釜雷鸣”三白文印,及“西园后人”朱文小印。末一印与“西园无上之品”、“李氏季嵩书画之印”二朱文印,并偶见于画幅间。另夹花笺二纸,为光绪七年(1881)李季嵩题记,字迹与西园主人不同,云此册为“先君墨缘公”所得,后因人久假不归,至同治十二年(1873)春才购回珍藏。可见,李庆多为李翰文之子,字季嵩,号西园后人。李庆多之名,与《书画过目考》卷四所载李玉棻堂兄李庆良相近,故推测李翰文或即玉棻叔伯辈。李庆多既自称“西园后人”,显然未沿用其父别号,则“西园主人”仍当属之李翰文。

  上海艺术品交易公司近几年对李玉棻字画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清李玉棻编忘忧清乐集----------价格:RMB1,630,000----日期:2017-01-11

  欧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四卷附录----价格:RMB4,240,000----日期:2017-02-21

  清·李玉棻辑瓯钵罗室书画过----价格:RMB5,670,000----日期:2017-04-09

  清·李玉棻编欧钵罗室书画过----价格:RMB3,550,000----日期:2017-05-19

  清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价格:RMB1,870,000----日期:2017-05-24

  近几年李玉棻字画市场成交的价格:

  民国清李玉棻撰瓯钵罗书画过----价格:RMB5,150,000----日期:2017-03-28

  清·李玉棻辑瓯钵罗室书画过----价格:RMB5,130,000----日期:2017-03-23

  清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价格:RMB3,620,000----日期:2017-02-12

  李玉棻编辑欧钵罗室书画过目----价格:RMB3,320,000----日期:2017-01-01

  清·李玉棻编欧钵罗室书画过----价格:RMB2,530,000----日期:2017-10-15

  李玉棻字韵湖(一作均湖),清末北通州人,所著《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多记友生收藏法书名画,素无疑问。民国间,吴中文学山房据抄本排印为《迟鸿轩所见书画录》,托名杨岘(1819-1896,浙江归安人),内容全同,次序小异,遂生真伪之案。自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先后辨之,今人张小庄客岁曾作《迟鸿轩所见书画录真伪考》反复考订,而皆未以书中内证自白。

  《过目考》中出现多者,为松筠庵之心泉上人,自卷首至附录六卷中,先后八九十见。据何绍基《张受之传略》记,道光末年松筠庵“主持僧明基,字心泉,与受之以文字相善”,震钧《天咫偶闻》卷七记“咸丰中,僧心泉居松筠庵,善鉴别书画”,而苏庚春《中国画史记略》有传:“明基(僧),光绪中主京师松筠庵。精鉴别,善书,画山水、竹石,师石涛,花木宗李竹懒,笔有韵致。

  这时期,“扬州八怪”及其他画家在徽商园林里吟诗作画、把玩名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当时来往或寓居扬州的文人画家很多,仅书画家就有150余人,盐商们常邀约“八怪”到其私家园林举行文酒之会和书画雅集。

  当时雅集的园林以大盐商马曰馆的小玲珑山馆为活跃。马曰馆为清代前期扬州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喜爱写诗、藏书和结交文人。

  从盐商那里得到馈赠也是扬州八怪的生活来源之一。郑板桥有一位叫程子剑的盐商朋友,他在一次旅途中看到郑板桥写的一副对联非常喜欢,于是就到扬州拜访郑板桥。不巧那时候郑板桥去了京城,直到过了一年才回到扬州,才和程子剑相见。程子剑看板桥落魄,于是赠送一千两银子给他,从而彻底改变了郑板桥的生活,还使他得以娶了饶五姑娘。郑板桥曾有文写道:“余江湖落拓数十年,惟程三子剑奉千金为寿,一洗穷愁。”

  此外,盐商还重金收购珍藏扬州八怪诸家作品,增加画家们的经济收入。

  扬州八怪擎起创新大旗

  清代的绘画艺术是以“四王”为宗的,皇家的艺术趣味是要求他们能够继承画院主流派的画风。而扬州画派的画家生逢“康乾盛世”,清代高统治者在文化领域不断强化专制,哗众取宠的媚俗之风笼罩整个文坛。但扬州八怪这样一个非主流的文人群体,却大力倡导“笔墨当随时代”,与他们意识理念相悖,在扬州城里高扬起一面创新大旗。这在当时的画坛上刮起一股清新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