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饲料 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是一种较原始的自然纳苗或低密度养殖的混合养殖模式, 该模式通过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等多种不同习性和生理特点的生物混养于一起,利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来为养殖对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饵料。由于生态养殖模式为养殖对虾提供了良好的水体环境,很少发生大面积的暴发性流行病;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该模式不需采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进行消毒和病害防治,因而养殖对虾的品质明显优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产品。不过,随着可用于人工养殖的海域资源的日益减少,这种大面积的过低密度养殖既严重浪费自然资源,又显著影响养殖效益。
鱼虾混养模式:该养殖模式通常是以虾类养殖为主、鱼类养殖为辅的一种混合养殖模式。它通过在对虾养殖池内混养一定数量的鱼类,利用鱼类来清除池底的对虾残饵和排泄物,从而改善对虾养殖池的底质条件:并利用鱼类捕食活动能力较弱的病虾或死虾,阻断因健康对虾捕食病虾而发生的疾病传播。不过,对于鱼虾混养模式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为要谨慎选择混养鱼类的品种、规格、密度以及放养时间,否则容易造成养殖成活率的降低和饵料系数 的升高。在南方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常见的鱼虾混养方式为在对虾放苗约1 个月后,每1/15hm2 放养经海水驯养的3~4cm的奥尼罗非鱼10~15 尾。
鱼饲料 虾贝混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利用贝类能滤食水体中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特点,通过混养一定数量的贝类来有效解决对虾养殖中后期水体透明度偏低的问题。在虾贝混养模式中,贝类的投放方式可以为底播,但最好是吊养,因为吊养可以有较大的灵活度,在池水透明度较高 时,可以随时减少或完全清除吊养的贝类,而在水体透明度较低时,则可增加吊养贝类的数量。由于对虾养殖中池水常有较大的盐度波动,因此,在虾贝混养模式中,选择混养的贝类也应该有较广的盐度适应范围,注意避免因盐度不适而造成混养贝类死亡,加剧养殖水质的恶化。
虾藻混养模式:虾藻混养模式是理论上最为理想的一种混养方式,一方面,藻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并吸收水体的营养盐而改良水体的水质:另一方面,虾类可通过呼吸作用为藻类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其排出的粪便又为藻类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在该养殖模式中,混养的藻类包括江蓠和麒麟菜等。不过,虾藻混养模式有时会对对虾的收获带来困难;在因气候或水质不适等原因造成混养藻类大量死亡时还会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直接危及养殖对虾,因此,在生产上对于该模式也应有选择地使用。
虾蟹混养模式:该模式为所有二品种混合养殖模式中最不值得提倡的养殖方式。由于虾类和蟹类同属甲壳动物,其习性与生理特点有许多相近之处,以它们混合养殖既不能改良养殖底质和水质,又不能控制病原传播,甚至因蟹类可携带 WSSV 而增加了养殖对虾感染白斑病的机会,造成养殖对虾白斑病的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