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挂在颈项垂於胸前。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据说象征著四季。2014年6月9日,来自清王朝的珍贵翡翠朝珠将在香港三希堂春拍卖会现场亮相。这串绿色的翡翠朝珠,是当年慈禧太后赐给光绪帝,光绪帝又转赠给珍妃,起拍价为1.8亿人民币(约港元2.23亿)
朝珠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挂于颈上,垂在胸前。朝珠的质料有东珠、翡翠、玛瑙、蓝晶石、珊瑚等。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
全绿翡翠朝珠:清代官服特有的配饰
全绿翡翠朝珠色泽温润,青翠欲滴。珠大粒饱,匀称纯净,似为一块翠料所制。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土于苏州吴县灵岩山清代毕沅墓、现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翡翠朝珠,为中国考古出土的、组合保存完整的全绿翡翠朝珠精品。
毕沅原籍安徽休宁,先迁居苏州镇洋(今太仓),后又迁居苏州吴县灵岩山。他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以后历任翰林院修撰、陕西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经考古发掘,其墓中出土一大批精美随葬品,其中有两串翡翠朝珠,分别是毕沅和姨太太所拥有。而原配汪德在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死在兰州,墓内戴的则是碧玉朝珠。毕沅对缅甸翠玉情有独钟,他自任湖广总督后,将上等翠玉琢磨成朝珠,与夫人共同享用,开启了翠玉琢朝珠的先风。在毕沅等人的影响下,朝中人士开始使用翠玉,并蔚然成风。
这件翡翠朝珠为缅甸翠玉琢制,色泽温润,青翠欲滴。全器共有108颗珠子,珠大粒饱,匀称纯净,似为一块翠料所制。翡翠朝珠周长共158厘米,珠径1.3厘米。在每27颗翠珠之间,有4颗粉红色碧玺“佛头”间隔,比翠珠稍大,在一碧玺佛头下,还垂一葫芦状碧玺“佛头塔”,佛头塔上连有一串碧玺圆珠,略比翠珠小,这串碧玺珠上有一个圆形金属“背云”饰物,内嵌粉红色碧玺,周边嵌红、蓝宝石。背云下有一个蚕头状碧玺“大坠角”饰物。背云佩挂时垂于背后。背云两边有三小串碧玺“记捻”饰物,每串记捻下,各有一个“小坠角”。朝珠的各部分构成是有特定寓意的。专家认为,总数为108粒宝珠,代表12 个月、24节气、72候;而4个佛头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背云则寓意“一元复始”;3串“记捻”表示一个月里的上、中、下三旬,总和为30天。朝珠由佛念珠衍化而来,是清代官服特有的配饰。按清制,只有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的官员,上朝时才能配挂朝珠。
本人是一个从事古玩行业多年的经纪人,服务于国内和国外一些有实力收藏家。代理买,卖
古董珍玩,接到些实力藏家找寻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