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目前钧瓷官窑器多被博物馆收藏,有些人认为民间不可能藏有官窑器。然而世事无绝对,笔者曾见过一件似乎无可挑剔的宋钧官窑器。这件瓷器为葵花口盘,口径32厘米,足径12.3厘米,器内施青蓝釉,器外施红紫釉,底足施酱釉,圈足内刻有“一”字,该器上薄下厚,造型典雅。接近底足的位置釉层极厚,凸起处高出釉面几毫米。器内遍布蚯蚓走泥纹,釉面润滑,乳光内含。釉色过渡自然,层次丰富。海棠红呈色美艳绝伦,不亚于任何一件传世官窑器,可谓难得一见的钧瓷珍
钧窑瓷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其区别于其他青瓷的一大特色。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窑瓷的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釉色为多次施釉,釉层肥厚、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且釉面常有扭曲的蚯蚓走泥纹。当时,宫廷除烧造少量的碗、盘等日用生活器皿外,大多烧造御用瓷,器型规整严谨,比例协调合理,重心或多或少有下坠感。总体来看,宋代钧窑瓷器古朴典雅,规整大气,釉层肥厚而平静,窑变丰富而协调,犹若贵妇人般的雍容华贵
广州隆盛国际大型国际古董艺术品交易平台
广州古董艺术品交易平台的优势在哪呢?
首先,在华南地区,这个地区是中国南大门,有一批富有级别的人群资金充足,地位稳定,再者广州华南地区是中国最早出现古董艺术品交易的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底蕴。
其次,地理位置的优质也是一个致命的因素,在祖国的南大门,面对港、澳、台等地,大家也知道这些地方是古董艺术品的交易大门,全球的三大交易市场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中国的香港,所以广州地理位置优势抬头可望香港,买家特别方便。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中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名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征集范围:瓷器、玉器、字画、杂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