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品牌:励鋆
-
公司区域:上海
-
公司行业:咨询服务
-
服务种类:公司管理、商务、旅游咨询等
大数据是个系统工程,从采集数据到计算到应用到决策有很长的流水线。在这个流水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严重的人才空缺。当然,更稀缺的是搞清楚整个流水线的综合性人才。计算神学的信徒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他们也不关心。幸运的是,官僚们欣赏这些人的盲目乐观。所以这是个让人宽慰的好消息,这些个大数据公司里面还是以蠢货和官僚为主。 大数据有大的价值,不管是从帮助企业创造营收还是从提率、节省企业成本角度。大数据要是做好了,将会是一个企业增长的发动机,推动业务突飞猛进的发展。要实现大数据的价值,真正让大数据为企业创造贡献,首先要积累有大数据,把日常的业务和用户行为数据收集起来。有些数据是可再生资源,但更多的数据是不可再生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搭建一个平台负责数据的采集、规整、运算、存储、应用、展现等,有了这样一个大数据平台,我们才能做好数据的积累,从小数据到大数据,数据是企业的资产,好的数据是企业的资产。大数据平台该怎样搭建呢?请看下面这幅图,不管我之前在阿里还是在腾讯工作,还是到哪个企业工作,基本上我都是通过这幅图进行一些简单的适应企业的调整,就可以搬过来使用了。
这个思维实验当然是虚构的,因为利益冲突无关公司之间很难达成信任,它们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数据交换。但是寡头们可以通过和战略投资将第三方变成第二方,甚至亲自介入 Wi-Fi 热点的服务。利用这些数据和技术,大数据公司事实上可以将营销做到无孔不入。例如,利用上述信息,商场中的餐厅可以针对近到过商场的用户推送折扣信息,并且根据情况选择短信或微博作为送达渠道。当然现实社会中的餐厅并不会走得这么远,它们更倾向于使用微信服务号一类的技术来建立会员机制。各种 P2P 金融公司、讨债公司对数据更加饥渴,它们会愿意为你的信息(尤其是位置信息)付大价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据寡头更可能看重你的隐私的长期价值。
这一系列标签形成了一个人固定的长期标签。
之前的玩法单纯粗暴,就是冲销量或者买位置到第一,然后开始赚钱。
当然除了阿里之外,大数据精准营销在其他的互联网企业也都被看做是长线的利润价值,对于企业来说,这种趋势,不是把眼光放在短期的盈利上,主要依托大数据对用户的画像,设身处地的去触动用户,把握数据的长期黏性,从而实现长期增长。
如教育行业:如学历提升、职业教育、教育培训、K12教育等,可以通过大数据建模抓取教育相关网站的实时访客,抓取相关教育垂直APP的活跃用户……
大数据只是一个空洞的商业术语,就跟所谓的商业智能一样空洞无物。当然,这并不是说大数据没有意义,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大数据是个热门的融资标签。就和前几年流行的 SoLoMo,这几年火爆的 P2P 一样,大数据是资本泡沫的催化剂。如今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都忙着把自己标榜为大数据公司,或者干脆说自己是一家数据公司。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是流量驱动的企业。与其说这些公司是大数据公司,不如说它们是数据采集公司。是的,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是数据公司,因为数据(Data)是比信息(Information)要狭隘得多的词汇。换句话说,一家 IT 行业的公司天然地都是数据公司。但是非 IT 公司同样可以是数据公司,例如房地产企业和汽车销售公司——毕竟他们低价地将顾客的信息转卖给感兴趣的个人或实体。遗憾的是,中国并没有几家 Pure-Play 的数据公司,因此中国不太可能出现 Palantir 这样伟大的企业。我不幸见过一两家国产独角兽企业的技术/数据负责人,他们似乎并不了解这家 CIA 投资的创业公司,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自己的公司定位为世界级的大数据公司。我可以臆测,国内这些独角兽企业的道德底线远远低于(为美帝机构服务的) Palantir,只是它们还没有的人才和技术来充分挖掘数据中的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