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3 13:14
中电协成功举办“2015年燃料电池技术与标准化国际研讨会”
2015年燃料电池技术与标准化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9月23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主办2015燃料电池技术与标准化国际研讨会,共有来自政府部门及燃料电池、汽车、电力等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和企业代表300多人参加。大会主题聚焦技术发展,展望产业革命,议题涵盖燃料电池技术、车用、固定式、便携式和测试规范等诸多热点领域,是燃料电池领域内容全面的交流活动。
近年来,燃料电池以高效的发电方式、无污染和使用便捷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空间、发电厂、电动车、移动设备居民家庭领域,被认为是终极的发电方式之一。
前不久,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在节能、环保、应用等领域明确了进一步提升低碳能源使用占比,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国家从能源战略层面将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技术,规划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修炳林表示。
我国正面临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和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是未来汽车和分布式供能的重要发展方向,“氢能和燃料电池是实现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化司郑方能处长表示。
技术性突破
“得益于各国政府对氢能和燃料电池持续不断的研发经费支持和对其应用市场的政策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站数量稳步增长,燃料电池技术在寿命和成本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应用市场逐年扩大。”中国电器工业协燃料电池分会秘书长卢琛钰介绍。
国际上氢能燃料电池在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燃料电池叉车、燃料电池家用热电联供系统等方面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国际上各大汽车公司都在持续地投入研发力量,燃料电池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寿命取得突破,成本大幅下降。
近年来,我国燃料电池技术产业无论在车用还是备电,包括关键材料和部件水平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比日、韩、美、德等国,我国燃料电池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缺乏大量的工程化实际应用,我国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除了在成本、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之外,也存在大型企业介入力度不足的问题。且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准入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规划,掣肘着燃料电池行业整体的发展。
商业化之路
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成本的大幅降低,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已经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宣布2015年左右逐渐步入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尤其是丰田公司已在2014年底开始销售燃料电池汽车,极大刺激了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委会主任委员衣宝廉表示,燃料电池要加速建立生产线,提高使用率,并要大力推进加氢站建设,与国际接轨。“从国际上看,燃料电池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建立生产线,提高电堆和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降低Pt用量,促进燃料电池商业化,特别是燃料电池在汽车领域的推广;另一方面是大面积建立加氢站,这需要国家和大企业的支持。我国燃料电池的商业化之路在未来能否走顺,取决于成本能否进一步降低,以及随后是否能反哺技术。”
就燃料电池技术层面而言,其实现商业化首先要在提高电堆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的同时,降低电池成本。降低电池成本的核心则是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尽管国内在研究关键材料的技术指标已达标,但相应生产线仍未建立。大部分材料靠进口导致了国内燃料电池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下一步在关键部件领域实现国产,以及增建加氢站,对燃料电池的运行环节进行跟踪保障,将有效助推其商业化发展。
2015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元年,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百花齐放;燃料电池汽车投放市场、燃料电池固定式发电进入商业化运营模式;不断开拓燃料电池在便携式、微型领域的商业化发展道路;标准化在推进燃料电池产业健康发展中功不可没。
未来燃料电池发展的道路依然曲折。“寻找出路,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卢琛钰表示,燃料电池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鼎力合作,需要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