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9:45
在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中,次投料称下沙,第二次投料称糙沙,投料后需经过八次发酵,每次发酵一个月左右,一个大周期约10个月。于每年的9月重阳开始下沙。将原料高粱按比例粉碎好后,堆积于晾堂甑桶边,将堆积润粮后的高粱拌合,拌合均匀后上甑,蒸粮2h——3h,使粮食有7成熟,在出甑之前,泼上热水(称量水)后出甑。将蒸好的原料铺于晾堂摊凉至适宜温度,撒适量酒尾,加入高温大曲粉,进行发酵。取出窖内发酵好的生沙酒醅,与粉碎、润好后的高梁(高梁润粮操作与生沙相同)按照1∶1拌和均匀后装甑,混蒸,蒸粮蒸酒,所得的酒即为生沙酒(生次酒因其酒体杂、涩味重、带有霉味等原因而回窖发酵)。将蒸好的原粮摊凉后加入适量酒尾(生沙酒加水配成)、高温大曲粉拌匀,入窖池发酵后开窖蒸酒。将糙沙轮次入窖发酵好的糟醅从窖内起出,堆于甑桶旁,糟醅添加新料,按照窖内糟醅的不同层次,分层蒸酒,高温流酒,掐头去尾。王子酒采用的是优质糯高粱,而飞天茅台采用的是本地优质糯高粱,两者之间相差本地二字,就是说王子酒采用的是非茅台镇的红高粱(东北高粱居多),而飞天茅台采用的是茅台镇本地的红缨子高粱。红缨子高粱与东北及其它地区高粱不同的是,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更有利于茅台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发酵出来的酒口感也更好。
分两次下沙润粮,将10%左右的红缨子高粱粉碎后,混入未破碎的坤沙中,再加入母糟拌匀,然后堆积几小时;蒸粮,蒸熟后,出甑,泼热水;摊凉拌曲;堆积发酵,堆积4至5天后,用手插入堆内,若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时,即可入窖;入窖发酵。第二次投料(造沙):重阳节过后,打开窖坑,并按照次投料步骤进行二次下沙,即加入新沙。造沙入窖后1个月左右,即开窖取醅,准备按轮次取酒。温度:50℃左右过程:高温堆积后,入池发酵为何重阳下沙(重阳时节九月初九):①重阳是高粱成熟季节,农民把富余的粮食用来酿酒;②关于气候,夏季高温,高粱淀粉含量高,收堆下窖升温过猛,生酸幅度过大,不利于酿酒。∴待气温下降后下沙;③关于水质,赤水河谷夏季雨季多,水土流失造成水质不好,而重阳节前后,乃是赤水河水质一年中好的时候,为顺应天时地利,避开了夏季赤水河洪水浑水期。
一部茅台酒史,即茅台镇的发展史,半部贵州酒的发展史。说起茅台,有人想起茅台镇,有人想起飞天茅台,还有人想起茅台酒厂。伴随着酱香酒的大热,全面客观的科普茅台(镇)酒史成为重要课题。很久很久以前,濮僚部落(仫佬族的祖先)居住在茅台镇,那时漫山遍野长满马桑树,那时茅台镇被称为“马桑湾”。后来濮僚部落在赤水河东岸发现泉水,于是砌了一口四方井保护泉眼,方便人们饮水,时间一长,“马桑湾”被“四方井”代替。马桑湾与四方井濮僚人筑土台祭祀祖先,土台上时常长满茅草。濮僚人在长满茅草的土台上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于是神圣的“茅台”横空出世。“茅台”的由来元朝,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被命名为“茅台村”,又称“茅村”。明朝,茅台村修建万寿宫,建有方便客商进宫烧香拜佛的半边桥,因此茅台村被称“半边桥”。后来,赤水河沿岸修建九座大庙,其中观音寺、灵仙寺、禹王宫各珍藏一面东汉铜鼓,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清乾隆时,开凿赤水河道,茅台成为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时人称之为“仁岸”。由于水陆畅通,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茅台一度改名为“益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