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
呈现它的真实面目。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其后明代《宣德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
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