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哪个朝代仿得最多 按产状和田料分为:籽料、山流水、山料。黄玉和田玉雕件和田玉产于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山岩石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经自然地质作用破碎而发生移动的,没有完全磨圆的称为山流水,而在河水中磨圆程度好的成为籽料。1、山料是从原生矿床开采所得,呈块状,不规则状,棱角分明,无磨圆及皮壳。2、山流水是从原生矿床自然剥离的残坡积或冰川堆渍的玉料,一般距离原生矿近,次棱角状,磨圆度差,通常有薄的皮壳,块度较大。3、籽料是从原生矿自然剥离,经过风化搬运至河流中的玉料,常为卵形,浑圆形,表面光滑,磨圆度好,外表可有薄厚不一的皮壳。由于长时间冲刷碰撞,只有质地细腻、结构紧密者才能保留下来,所以籽料品质佳。清宫里的玉件,如果举例,那是举不胜举,太多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凡是说清代玉器的书上都会提到它,就是用一块废料做成的桐荫仕女图玉摆件,被定为国宝。 桐荫仕女图玉摆件本身并不是为这个图案创造的,它本来是一块废料。一块整的白玉籽料,中间挖了一个玉碗,剩下的是一个空壳。 工匠觉得这个空壳扔掉了可惜,就琢磨这个空壳,最后设计了桐荫仕女图。雕出一处小巧的庭院,半开的院门,两个仕女隔门相望,表现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景色。正是工匠的慧眼和巧思,才创造出来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乾隆皇帝看见以后,特别喜欢,甚至觉得它比创造的玉器还重要。乾隆就在上面既题诗又写序。乾隆的诗是这样说"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檐蕉轴庭。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庭。"乾隆认为这块玉比卞和向楚国进献的和氏壁还重要,你看乾隆把它提得多高。这块残料,如果当时的工匠不负责任,不可惜这块材料,或者没有艺术灵感,很可能随手就丢掉了。皇上也不会怪罪,因为本来就是要拿这块玉做碗。但工匠将它做成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这就能看出清代工匠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乾隆在这块玉上不仅写了诗还写了序文:"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仍完璞玉,御识。"皇上对这件事的态度非常,写完这篇小短文,最后写"御识",意思是我亲自鉴定了。吴工就是苏州的工匠,与陆子冈是同乡。 桐荫仕女图图案,并不是工匠自己画出来的,它有本可依。康熙时期有一件油画屏风,距今三百年了。这件屏风今天还在故宫,一共有八片,上面画的就是桐荫仕女图,画面共有七个女郎。据专家考证,这件桐荫仕女图屏风,是中国最早的油画作品之一。 上海市君御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邓经理 联系 上海市普陀区金沙江路1038号华大科创楼6楼 (地铁13号线大渡河路4号出口既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