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加工定制:是
-
型号:2#-20#
-
品牌:唐钢 安钢 济钢
-
适用范围:加工 建筑
-
类型:6米-12米
-
产地:国产
-
公司区域:山东
-
材质:Q235B、Q355B
-
是否进口:否
-
经营模式:生产钢贸
-
颜色:黑
-
包装:整件
-
售后服务:是
-
规格:2#-20#
-
供货方式:现货
-
重量:55569575
-
公司行业:冶金
-
型材品种
-
品种:等边角钢、槽钢、角钢、圆钢、H型钢、扁钢、工字钢、钢轨、方钢、C型槽
-
型材规格
-
规格:10#、12#、16#、14#、18#、8#、20#、6.3#、5#、25#
-
型材材质
-
材质:Q235B、Q235、Q345B、A3、45#、Q195、Q345、Q420B、HLR4001、HPB400
-
型材钢厂
-
钢厂:首钢、本钢、宝钢、鞍钢、柳钢、涟钢、唐钢、日照、韶钢、燕钢
-
型材公司
-
公司:强成、渝东、盟进、盟盛、帼沅、宝钿公司、舜业、宏权、展钢、卓高、邦泰
- 产品优势
-
产品特点:
广泛地用于各种建筑结构和工程结构,如房梁、桥梁、输电塔、起重运输机械、船舶、工业炉、反应塔、容器架、电缆沟支架、动力配管、母线支架安装、以及仓库货架等。
-
服务特点:
主要用于金属构件及厂房的框架等。在使用中要求有较好的可焊性、塑性变形性能及一定的机械强度。生产角钢的原料钢坯为低碳方钢坯,成品角钢为热轧成形、正火或热轧状态交货。
角钢俗称角铁、是两边互相垂直成角形的长条钢材。有等边角钢和不等边角钢之分。等边角钢的 两个边宽相等。其规格以边宽×边宽×边厚的毫米数表示。如“∟30×30×3”,即表示边宽为 30毫米、边厚为3毫米的等边角钢。也可用型号表示,型号是边宽的厘米数,如∟3#。型号不表示同一型号中不同边厚的尺寸,因而在合同等单据上将角钢的边宽、边厚尺寸填写齐全,避免单独用型号表示。热轧等边角钢的规格为2#-20#。角钢可按结构的不同需要组成各种不同的受力构件,也可作构件之间的连接件。广泛地用于各种建筑结构和工程结构,如房梁、桥梁、输电塔、起重运输机械、船舶、工业炉、反应塔、容器架以及仓库。
角钢可按结构的不同需要组成各种不同的受力构件,也可作构件之间的连接件。广泛地用于各种建筑结构和工程结构,如房梁、桥梁、输电塔、起重运输机械、船舶、工业炉、反应塔、容器架、电缆沟支架、动力配管、母线支架安装、以及仓库货架等。
角钢的规格用边长和边厚的尺寸表示。目前国产角钢规格为2—20号,以边长的厘米数为号数,同一号角钢常有2—7种不同的边厚。进口角钢标明两边的实际尺寸及边厚并注明相关标准。一般边长12.5cm以上的为大型角钢,12.5cm—5cm之间的为中型角钢,边长5cm以下的为小型角钢。
进出口角钢的定货一般以使用中所要求的规格为主,其钢号为相应的碳结钢钢号。也是角钢除了规格号之外,没有特定的成分和性能系列。
角钢的交货长度分为定尺、倍尺两种,国产角钢的定尺选择范围根据规格号的不同有3—9m、4—12m、4—19m、6—19m四个范围。日本产角钢的长度选择范围为6—15m。
成分指标:角钢的化学成分属一般结构用轧制钢材系列,主要验证指标为C、Mn、P、S四项。根据牌号不同,含量各有差别,大致范围为C<0.22%、Mn:0.30—0.65%、P<0.060%、S<0.060%。
(2)检验方法:检测上述化学成分时,常用的标准检验方法有GB223、JISG1211—1215、BS1837、BS手册19、ГОСТ22536等。
GB/T2101-2008(型钢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GB/T706-2008(代替GB/T9787-88 GB/T9788-88)(热轧等边/不等边角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JISG3192-94(热轧型钢的形状、尺寸、重量及其容许差);DIN17100-80(普通结构钢质量标准);ГОСТ535-88(普通碳素型钢技术条件)。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材料发展史,没有钢铁就没有我们。今天人类的现代文明,没有钢铁就会落后挨打。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工具从哪里来?就从材料来。人类的历史,除了可以用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等作表征,材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征。石器时代对应原始社会,青铜器时代对应奴隶社会,铁器时代对应封建社会和农耕文明,而钢铁就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脊梁,所以人类文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材料发展史。
19世纪中叶,刚刚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以区区几百万吨占据了世界生铁产量的一半,稳居世界工业霸主地位。上个世纪前半叶,美国以八千万吨钢占据全球钢产量的一半,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百余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受尽了外国列强的欺凌,尽管洋务运动的先驱者立志“富国强兵”,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建造炼钢厂、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这就是我们中国宝武的前身,奠定了近代民族钢铁工业的根基,但产量相当有限。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的钢产量约55万吨,大半还是在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国统区产量只有四五万吨,而同期的日本则为580万吨。因为钢铁的匮乏,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无法大规模制造武器大炮和其他工业需要的母机车床,我们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是我们中国钢铁人的“痛”,也是旧中国的“伤”。